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长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20日版次:13

  疍家人祖祖辈辈,以江为圈,以船为点。 视觉中国供图

  《浮家》,洪永争 著,北京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读洪永争的《浮家》,这部获得2018年首届小十月文学奖小说金奖的小说,心情会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本书,流淌着温暖、痛苦、挣扎、甚至撕裂的情感。虽定位是儿童小说,但适合各种年龄读者阅读。
  洪永争的小说一贯是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结合。在他的作品中,他以一个作家的良知,直面现实,用朴实的文字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深情地描写。
  小说讲述的是杨水甜一家四口面对上岸还是继续留在船上过传统的疍家生活这个问题而发生的一系列的家庭矛盾。这样的小说,主线虽然简单,但矛盾却层出不穷。
  具有纪实性是《浮家》的一大特点。小说内容丰富,画面辽阔,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疍家人在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改革初期,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小说的生发地——双捷,一个小镇,自然也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很多疍家人的思想也受到了冲击,他们厌倦了船上的生活,在镇上做起了生意,一些人还在镇上建起了房子,但也有部分老年疍家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自己祖祖辈辈都在船上生活,离开了漠阳江,离开了疍家船,就是对祖先的背叛。小说中杨水甜的阿公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但不愿意上岸,还千方百计阻挠想上岸的人(他的儿子)。
  疍家人,是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一个比农民更加卑微的群体,他们“几代人都挤在蛋篷里”,苦不堪言。农民生活虽苦,但他们生活在岸上,房子建在厚实的土地上,风来有墙挡,雨来有瓦遮。而疍家人生活在疍家船上,平时,疍家船总是“轻轻地摇动着,像一片漂浮在江面上的叶子,人躺在上面,就像寄居于叶子上的一条虫子一般”。遇到风雨,生命更加飘渺无常。因而,上岸自然而然成了年轻一代的梦想。
  《浮家》中人物不多,主要围绕杨德福、杨老九、杨水甜、杨水强一家三代人来写,但洪永争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给足了笔墨。在作者眼中,这三代人,代表的是疍家整个群体。
  小说中,对杨水甜的描写相当丰满。她一次去同学杨水娇家参加生日会,看到上岸后的家,心里产生了细微的变化,自己也梦想有朝一日也能住进岸上的家。她支持与她同样想上岸的爸爸。可是当她看到爷爷反对,爸爸与爷爷不断闹矛盾时,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她理解爸爸,也清楚爸爸的痛苦。“她靠近阿爸,看见阿爸头顶又多了几根白头发,她想伸手去拔,还没碰到头发,手便缩了回去。阿爸那么爱美,如果知道他头顶又多了几根白头发,他一定会很担忧的,还是不告诉他好”。从这一个细节,读者就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
  “回到船上,杨水甜马上到船尾,捞起早上阿弟从疍家艇上拿过来的鱼,放在砧板上,用刀破了钥肚子,掏出鱼肠,然后用刀刮鱼鳞……她用刀把鱼切成鱼条,然后放进锅里煎炸……杨水甜还用刀切了一根葱和香菜,撒在鱼条上。整只船都弥漫着食物的香味”。杨水甜只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现在很多孩子可能连开煤气炉都还不会,但杨水甜已是生活中的一把手了。是生活,把本该还在撒娇的她锻炼成了能手。她不仅是杨水甜,她是整个疍家女孩的代表。
  在小说里,阿公七十多岁了,还要每天早起打鱼卖鱼。虽然辛苦,但他喜欢。他一辈子都是在船上过的,以致听到儿子要卖船上岸,他怎么也不答应。也许很多读者都认为他是个固执的老人,但作者却没有这样。在最后,当儿子遇到了车祸,需要钱来解决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卖了疍家船。他不是固执,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船上,疍家船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生命的全部。没有了疍家船,他就像丢了魂,没了方向。阿公是疍家人在经济大浪潮席卷下无所适从的悲剧人物,通过他照见了老一辈疍家人在时代转型期的挣扎与悲喜。
  阿爸生来就是白净书生的模样,但为了挣钱上岸买房,他可以踩在泥坑里卖东西。当阿公反对时,他曾经在孝顺与上岸之间犹豫。可是当他看到儿子水强被人叫“疍家仔”时,坚定了上岸的决心——士可杀不可辱。也许自己小时曾经遭人冷眼的情境历历在目。是的,疍家人,从小到大,遭受到的冷眼,肯定比别人多,但疍家人,虽然卑微,也是有尊严的。
  阿公、阿爸、杨水甜,他们三代人,让我们看到了疍家人更辽远的生存状态——祖祖辈辈,以江为圈,以船为点。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房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夹缝里,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对他们投去的,不应该是怜悯的眼光,而是尊重——对自强者的尊重。 
 □冯美香

下一篇:一推六二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