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杀猪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8月08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据泉州市公安局通报,该局近日破获一个长期盘踞境外的投资理财“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涉案金额1亿余元。(8月4日新华社)
  @王佳宁:信息泄露是网络诈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对个人用户信息的保护,可以有效预防网络欺诈的发生,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信息安全保护系统,并加强对网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
  针对电信诈骗犯罪,应该加强对犯罪团伙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同时,应该建立起健全的线索搜集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协调各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将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同时,应该加强公众教育和预防措施。公众对网络诈骗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知识储备,容易遭受欺骗。政府应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此外,可以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的合作,采用技术手段和算法模型来预测和拦截网络诈骗。
  @之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不能总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更需要在预防环节下功夫,将损失和危机降至最低。这包括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诈意识和能力,要尽力堵住电信网络诈骗实施的第一步。对于前者,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老年人、青少年等易受害群体作出专门规定,鼓励群众举报,规定银行、电信企业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增强了法律宣传的普及性和精准性。对于后者,则提出“对前往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严重地区的人员,出境活动存在重大涉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嫌疑的,移民管理机构可以决定不准其出境”。这不仅可以有力打击潜在的诈骗者,也能够精准拦住一些无辜的受害者,给电信网络安全上了“双重保险”。
  良法善治造福于民,不仅要执行严,更要重宣传普及。各相关部门应通过民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进、记得牢的方式方法,做好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普及宣传工作,引导民众正确认识这部法律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掌握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技巧。只有全社会都形成依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观念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网上无诈”。
  @李英锋:电信网络诈骗频发、难治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相关单位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不到位,个人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泄漏,为诈骗分子提供精准诈骗的“对象”;民众尤其是老年人防诈意识弱,对诈骗套路了解不够,免疫力低;诈骗分子隐身境外,通过修改主叫号码、虚拟拨号或使用虚假网站、域名、链接、账号作案,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识别、拦截机制存在漏洞,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针对银行卡、电话卡的出借、租用、交易行为增强了诈骗分子的隐蔽性,加大了公安机关侦破案件、锁定诈骗分子以及为受害者挽回损失的难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