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谁的DNA动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8月31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当你在弹幕、评论中读到“DNA动了”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疑惑?DNA真的会动吗?根据生物知识推断,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性状了?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DNA”说起。
  DNA,中文名“脱氧核糖核酸”,是携带有生物体繁衍所必需的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在进行复制、解旋等活动时的确处于一个运动的状态,但我们在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DNA动了”,并不是生物学角度的“DNA动了”。
  实际上,网络语言中所谓的“DNA动了”,是指某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某个外界刺激而被激活。
  这种外部刺激可以是某个画面、某段音乐甚至是一句话,比如当“80后”“90后”听到“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的熟悉旋律,就会引发对于动画片《葫芦兄弟》的童年回忆,这时就可以说“DNA动了”。
  由于DNA具有携带遗传信息的功能,是生理层面最基础的存在,而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心理层面最深处的存在,二者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所以“记忆被唤醒”也就被隐喻为“DNA动了”,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比“条件反射”强度更大的心理唤醒方式。
  “DNA动了”这种表达方式在各种语境下被广泛应用。
  在网络中的用法首先体现在粉丝圈用语中,如追星、追剧等。比如自己年少时很喜欢的一个偶像团体突然宣布回归,在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时,不禁也想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于是感慨“DNA动了”。而在看电视剧时,“DNA动了”主要出现在一些经典台词或是经典画面的评论中。如《甄嬛传》中出现“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了”的台词时,“DNA动了”就成了刷屏的弹幕。
  在日常生活运用中,“DNA动了”也有广泛的使用,比如在学习方面可以用“DNA动了”来表示一种知识融会贯通的状态,可以体现在一门学科不同内容的交汇,也可以体现在不同学科的交叉中。以“张力”为例:在物理学中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在哲学中指“矛盾或不相容”;在文学中指“作者对文章的情节内容掌握的力度,就像弓的开合”。而这些对于“张力”的理解实则都是在自已的脑海深处,所以当我们在物理书籍中看到这个名词,便会自然而然地“DNA一动”,联想到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意义用法。
  除了上述这些用法,“DNA动了”还衍生出了一个特别的用法:DNA作为一种携带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也被借用成为性格、习惯的标签。对于一个天生幽默风趣的人而言,在他做出一些搞笑好玩的事情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喜剧人DNA动了。”这种用法和前述用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段记忆的激活,而是个体骨子里所带的特质在某一时刻得到了典型的表现。
  综上可见,这种将严肃性的生物科学专有名词转化为网络用语的表达,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命力。改变自己生理上的“DNA”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为自己合成一些正向积极的后天“DNA”,让它们在未来“动”的频率更高一些。
□柴徐顺烨

上一篇:肘子不是猪蹄

下一篇:爱好文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