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95后”建成浙江首个楼房养牛项目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05日版次:11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95后”青年叶欣瑞,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得知父亲开办的养牛场经营出现困难后,毅然回乡与父亲共同“战斗”。从养牛初期的一窍不通,到如今饲喂、看病、接生、繁育样样精通,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将自己锻炼成为养牛专家,也将牧场做成了丽水市的标杆企业。
  养牛初期,牛场发展处处碰壁,因为养殖肉牛品质不理想,70多头新出栏的牛被屠宰场拒之门外,又因缺乏经验技术,导致从外地购入的牛犊因运输受激损失巨大。
  痛定思痛,叶欣瑞立誓要吃透养牛的种种问题,攻克技术难关。于是,他白天经营牛场,记录发现的各种问题,晚上查找资料、翻阅书籍,还时常打电话请教兽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牧场成功引进海外优质肉牛品种,解决了肉牛品质问题。2021年,又攻克了人工授精冷配技术,破解自主繁育难关,成为丽水市首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养殖户。
  牧场新建一栋三层数字化管控养殖牛舍,实现环控、视控、温控等三大类的数字化控制,99头牛犊入舍养殖,让牛肉品质和产量大幅提升。
  “我们的销售渠道以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为主,同时通过微信群和生鲜门店销售。”叶欣瑞说,目前牧场的牛肉统称“青田牛肉”,他计划先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供应商,然后再打造自己的品牌,将青田的牛肉推广到更大的市场。
  牧场扩建后,成为浙江首个以楼房养牛的项目。“新厂房配备了一系列智能设备,可以实现环控、温控、饲控三大类数字化管理,还能节约近一半的人力。”叶欣瑞介绍,作为丽水市最大的山区规模化养殖场,新厂房投入使用后,总存栏量可达550头,牧场的规模也将有质的飞跃。
  供牛食用的草料来源成为困扰叶欣瑞的一大难题,为解决牧草供应不足,叶欣瑞和父亲远赴云南,引进试种了品质好、效益高的皇竹草。牧场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向附近村庄流转了100亩荒地,专门种植牧草,不仅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每年还能为村集体提供一笔收益。
  与此同时,他带着村民开拓“副业”,号召10多户农户利用闲置土地种起了30多亩牧草,以每吨370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
  2020年,牧场推出牛犊代养项目,村民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就能代养一头牛犊,第二年牧场以每斤10至15元的价格回收,每头牛可让农户获益5000元以上,这个模式既能扩大牧场的存栏量,又能带动村民增收,是个一举两得的发展模式。
  目前,牧场雇用了5个固定工人,每年的劳务工资支出大约有30多万元,带动村内闲散劳动力增收。去年,瑞乐牧场还主动让村集体入股38万元,村集体每年按投资额得15%固定收益,每年分红有5万余元。  □邱建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