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河源龙川教师“夫妻档”坚守山坳教学点21年成绩突出,他们说:

“不是我们教的功劳,是学生聪明”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09日版次:04

  马宏、刘春兰夫妇和路芬小学现有的11名学生。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邓宝盈 陈海玲

  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古石小学路芬分教点(以下简称“路芬小学”)内,有一座从旧寺庙里搬来的老钟,村中老人都说那是路芬村的“镇村之宝”。这是村民对这所小学认可的象征。当地村干部们也以这所学校和学校坚守的两位教师为傲,每当有访客来临,他们总要将学校的故事道上一道。
  教师节前夕,南方农村报记者几经辗转,采访到了坚守在此的马宏和刘春兰夫妇。
  据介绍,路芬小学共11名学生,夫妻二人分别包揽了7名幼儿园学生和4名小学生的所有教学和教务工作。学生在北侧刘春兰教的幼儿园毕业,就升入南侧马宏所教的一二年级复式班。这样的教学接力赛,他们坚持了21年。
伉俪携手 让孩子们就近上学
  马宏个性随和,见待客的茶壶见底,他便脱下凉鞋跨上椅子,身子探到二楼窗外的水龙头处接水,再转身回来继续煮茶。刘春兰性格内敛,和外人交流时,她总是坐在马宏一旁,微笑着歪头听着,间或插几句话。
  听马宏说,他1964年生于古石村,高中学历,于1988年秋被招入古石小学当代课教师,从此开始了30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先后到古石小学善径分教点和路芬分教点工作。1997年,他考上教师编制,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现为小学一级教师。
  像路芬小学这样办学规模不足100人的学校,也被称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随着小学教育城镇化率的提升,生源流入城镇,大量乡村小规模学校被撤点并校,这是国内乡村小学的普遍现象。只有路芬小学等少数教学点幸存,成为方便乡村孩子们就近上学的最后力量。
  马宏见证了小学分教点的撤并和萎缩。贝岭镇小学分教点从原有的11个减少到如今1个,路芬小学的办学规模从10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11人,教师人数也从曾经的7、8人减到最后的2人。
  “主要是有生源。”对于学校的幸存,马宏略过了自己发挥的作用,认为生源才是决定这所学校命运的关键因素。
  刘春兰对幼儿园的经营,既帮助学生避免了从幼儿园时期就要到村外求学的麻烦,也保障了马宏的复式班生源。
  学校的多年运转,离不开二人的相互扶持。马宏说,在这样一个偏远学校教书是孤单的,如果没有妻子的陪伴,他难以坚持这么多年。待马宏退休了,刘春兰也会把工作辞去,“一个人教书太孤单,很苦的”,她说。
诲人不倦 各个科目一肩挑
  教书对于马宏来说几乎就是一切,除了给学生讲课,他无法想象自己还能做什么。当被问及爱好,夫妻二人异口同声地应道:“就是教书。”
  马宏教学成绩突出,基本每学期的教学质量检测都位列全镇第一。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升入贝岭中心小学后成绩也往往名列前茅。但提及学生的优秀,他总是说,“不是我教的功劳,是学生聪明。”
  马宏教的班是一二年级的复式班,3个一年级学生,1个二年级学生,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这些课程,都由马宏一肩挑。由于是复式班,他需要把每堂课分成几个时段,教一年级学生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开始自习,如此轮换。
  幼儿园班和小学班同在一个楼层,幼儿园的音乐和哭闹声常常穿墙而过,闯入小学的课堂。在这样环境下,能学有所得,需要学生有高度的专注力和自觉性。
  虽然教学条件简陋,但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很珍惜,也十分尊重马宏夫妻二人。村民刘永顺的女儿2003至2004年在路芬小学念书,现在某国企当翻译员,说到马宏夫妇,他尽是赞言:“他们很尽心尽责,又在村里给孩子们教了这么多年书,村民都很认可支持他们。”
  而马宏说,是学生、村民和村镇领导的尊重,让他坚定了驻守之心。夫妻二人教出的学生数百人,逢年过节的时候,学生返乡碰见两人,仍会沿着过往的习惯,向两人道声“老师好”。
政策落地 工资待遇逐渐提升
  “再喜欢也得休息了。”59岁的马宏将在一年后退休,刘春兰也将一起辞去教师工作。若没有新的教师调任到这里,这所他们苦心经营多年的学校或被撤并。
  撤并的危机,路芬小学去年就直面过。当时校舍破旧,风劲的时候,楼顶的瓦片会被翻落到地面,一到雨季,屋里也下起“淅沥小雨”,黑板上的粉笔字遇水就化。经历过危房改造和薄弱学校改造的路芬小学,已经难以继续勉强支撑。校长大会上宣布,撤除路芬小学。
  可这里还有一群学生。
  2022年,驻贝岭镇帮扶工作队队长、驻古石村第一书记黄振声积极联系,广发银行龙川支行李秀娟行长牵线搭桥,吸引爱心企业芜湖科逸住宅设备有限公司投资,新建了如今的校舍,村民自筹资金购买了空调和办公设备。新校舍共两层,一楼作为教学区,二楼则为马宏夫妇的办公区和休息区,于今年3月交付使用。
  开学季雨水频密,现在老师和孩子们再也不用躲避屋顶漏下的雨滴。
  这番努力扭转了路芬小学的命运。马宏说,镇里向投资企业承诺过,学校5年内不会被撤除,但5年后会如何,他也说不准。马宏认为,短时间内生源仍然是有保障的,主要是师资补充的问题。
  师资补充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难题,为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国务院和广东省均颁布了针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和补贴政策。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不低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随着政策的出台落地,马宏的薪资待遇逐渐提升,如今他每月工资7000多元,山区补贴1500多元,总收入9000多元。在贝岭镇,这样的收入十分丰厚。
  政策的支持让乡村教师的奉献有了更加有形的回报,但仍无法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来让更多人留下。即使有各项师资补充政策,马宏说,无论是古石正校还是路芬分教点,都没有来过年轻的大学生老师,哪怕只是支教。
  回首这二三十年的教书经历,马宏和刘春兰最美好的记忆,仍然来自过去学生最多的时候。那时四五十个学生在高高的荒草间奔跑嬉戏,唱歌读书的声音又齐又响,在山坳里一路飘扬到村的另一头,直传到家长的耳边。“那个声音,真的很美很美!”夫妻俩怀念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