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3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幸福只给懂得幸福的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9月14日
版次:
13
粤菜讲究以鲜为先。 视觉中国供图
《粤菜记》,盛慧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一
一粒米中藏着世界,一株菜里映着天地,半边锅上煮着时光。一本《粤菜记》,燃起岭南烟火气,最抚百越凡人心。
盛慧的《粤菜记》出版了,当作家与美食相遇,酸甜苦辣给味蕾的感知和词句引发的文字快感相融合,唤起读者“美”的记忆与情感升腾,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感动。
盛慧以一个外地人的眼光,用纪录片式的全景散文成功地写出了整个广东的菜式,从广府菜到潮汕菜、客家菜,从传统粤菜到新近潮流,从大菜到主食再到茶点小吃,从食材到调料,经他妙手“文字烹饪”,那活色生香的烟火滋味不再停留于纸面,而通过文字入口、入胃、入心了。
书中有幽长的味蕾记忆,有深刻的饮食哲学,也有美食传说与典故。每篇的文字都不长,既诉诸于感官上的美妙互动,也诉诸于理性上的美食哲学;既有流经岁月的烟火气,也有筋骨毕现的文学气。他描绘的寻常滋味,是粤人的日常饮食,却又样貌不同,在由目及心的纸上美食体验中,让人触摸到对美好生活的炙热情感,聆听到回荡于舌尖的生命回响。
《粤菜记》在行文风格上,并不卖弄才华与讲究绮丽,而是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全书无须对结构作过多的苦心经营,只是顺着粤菜本身的分类写出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而更趋平淡质朴、自然闲适。这样书香气十足的文字,平淡却笔意雅致,平常却清新隽永,众多的菜式,或重彩、或轻描,形象生动,品之令人悠然神往。
全书基本上每节讲一类菜式,由小段落组成,每一段讲一道不一样的粤菜。这种结构最适合让读者接触到不同类的菜,并享受到简单而直白的美食描写。
其实,对于饮食吃喝类的书或文章,我最初是拒绝的。从前的生活经历与受到的教育让我感到:“讲究吃喝是不道德的,只有小资产阶级才这样奢靡堕落!”我并不知道这可怕的认识是什么时候在我脑子里生长起来的,但三十多年的广东生活在逐渐改变我,《粤菜记》以它的多重境界彻底根除了我这样的认识。
二
《粤菜记》的第一重境界,是把粤菜本身写好了。
“食色,性也。”这句话正好道出人之生理(新陈代谢)与万象(五感)的需要,当我们渐渐衣食无忧,远离了食物短缺的危机感,我们对于吃喝自然就讲究起来,不再掩藏欲望。所以才有人自称“吃货”甚至是“美食家”,这样的自称多少还有些得意之感。而盛慧不是停留在说自己吃过什么,是以作家身份、用文字把粤菜写了出来。
要把粤菜菜式写好很难,这主要是因为粤菜菜式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文化性。
盛慧把粤菜菜式的多样性写得有条有理,按大类分层次列举,而重点写了他作为潮汕女婿而熟悉的潮州菜,还有最具特色的海鲜。足见他对粤菜的广博知识、深入了解并能准确描述不同菜式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我既敬佩又惭愧,为什么同是广东女婿的我写不出呢?
与其说他是一个吃客,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文字上的厨师,因为他把精细又复杂的粤菜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深入地剖析和描述,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不只是有文字能力就能做到的,更需要具备专业的烹饪知识和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
更重要的是,盛慧把粤菜菜式的文化性也写出来了。粤菜是广东地区独特的一种饮食文化,与广东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密切相关。在写作时,需要融入对粤菜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准确地描述粤菜菜式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盛慧在写粤菜时,多次引用《齐民要术》《广东新语》及《雅舍谈吃》等古今著作,更在谈到菜式时融入相关的传说、典故、古今名人佳句,粤菜便不再枯燥,而各有趣味。这样的文字,让我们得以与千百年前的文人食客一道,共飨最纯粹的喜悦。
正是《粤菜记》,带领我从认识的困境中突围出来,引着我去发现生活,包括一菜一饭,是如此具体而实在,只要你足够的细致,总能体会到它的快乐,我们不应忽略了一个活色生香的美食世界,它不低俗,相反,它是美的,正如汪曾祺所说的:“‘吃’这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种神圣的快乐。”
三
《粤菜记》的第二重境界,是把粤菜的情感写出来了,包括个人情感与群体情感。
盛慧一定是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否则难以写出这样令人感动的文字。食物感动人需要从胃到心的过程,而《粤菜记》中的文字感动人,更像一道闪电,掠过肠胃直达心底。他在书中写道:“在所有的幸福中,舌尖上的幸福或许是最容易获得,也是最直抵人心的。一顿美味的晚餐,就像一次美妙的旅行,会让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闪闪发光,拥有节日般的欢愉。”
读《粤菜记》,能体会到盛慧对美食的态度:往大处说,“民以食为天”,他是一个现实生活者,是一个享受吃与喝的人;往小处说,菜式如姿式,品鉴即文心,觅食如作文,情义即为人。人生姿式多如菜式,品菜也是品人生,写作见真性,以文映心,以心作文。
吃似乎总与亲人密切关联,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吃都来自家庭,源自亲人为我们打造的味觉。在《粤菜记》中,我们可以读到粤菜带给作者的联想、感受,勾引起对亲人的思念。如果细心,会在文中多处读到“外婆”,这仿佛是他《外婆家》一书的延伸,那份爱,让人怀念。这也让我想起外婆,她在灶台前忙碌着,从明瓦投进厨房的阳光变成逐渐扩大的光柱照下来,油锅、豆腐、外婆的半个身子、白袅袅的油烟都成了生活舞台上的高光场景。一道菜,勾起沉淀的感情,想起安宁美好生活的样子。一道菜的意义,不只是美味,更是感情。
而一代人对于菜式的情感,则更多地如作者所写:“在我们暂居的人世间,有一些食物,仅仅只是食物,还有一些,会和往日的时光交织,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品尝到对逝去亲人的悲伤与怀念,也品尝到对生命的喜悦,对幸福的期盼。”那些普通的菜式、糕点、小吃附着的,更多的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对生命的喜悦。食物是具体的,也是千姿百态的。当一代岭南人经历了曾经的艰难岁月,回味在这岁月中那些家常菜给予的原始生命力般的味道,才知道,吃才是最得民心的。明白这一点,我们对于周星驰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你饿不饿,我煮面给你吃”这句经典台词就不会再批评它的肤浅,就能理解众多的粤语片里这句台词的反复出现,只有真正经历过那个贫困的年代,经历过饥寒交迫的人,才能明白这句话直抵人心的力量。
文学和美食的结合,是世间最美的遇见。《粤菜记》照见普通人用心生活的模样,唤醒你我深藏在味觉深处的爱,以及从未遗忘的情感。
四
《粤菜记》的第三重境界,是把粤菜的精神写出来了。
盛慧用许多朴素的句子把粤菜的精神都做了判断:“食材就像一个人的人品,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时序平易近人,四季轮回,人间的菜单也随之变换。”“食材本真的鲜味,最初是沉睡的。”“中国人素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饮食上,就是以鲜为先,不时不食,追求本味。”书中所写各式粤菜,正是这些判断的具体体现,受人尊重的食材,保持了原有口感与味道的,那些原味,无须过多的调味料和调味手法,在不同食材搭配中相互整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味道,应时而食,养生求康。
粤菜的精神就是粤人的精神。粤菜的内外表现,与粤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文化紧密相关,无处不体现着粤人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追求平淡,追求原味,应时而食,修身养性恰与粤人注重诚信、务实、创新、开放等价值观念相互契合。对菜的价值理解,直接化成了粤人精神的核心。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写到的粤菜的制作以及它的创新。如在《清鲜传千年》中他写道:“千百年来,潮州菜也在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创新,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它始终坚守自己的本色,最终成为中华饮食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可见,它不仅是菜式本身的发展与创新,更是大湾区人的开拓与创新精神,历史在广东这片土地上贡献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式,也造就了这方土地上与粤菜精神一致的改革开放的引领之势。
《粤菜记》直指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看似谈吃,实则是对生活、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从洞见食物到美味心经,从食中修行到事无止境,从菜式到人生与社会,就像生命的螺旋一样上升,升华了我们对吃这件人生大事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吃更多了一些深度的思考,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对生活、社会意义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和眼光。这种眼光给了我们生活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的生命迸发出自然真性的璀璨之光,更让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的期待。
我们总在找寻生活的诗和远方,寻找事物的意义与价值,而当我们读完《粤菜记》,我们才发现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盛慧写粤菜,是从精神层面对粤菜的重新定义,是关于饮食文化的再创造。 □蔡华建
上一篇:
下一篇:
谁是你的“家人们”
上一篇:
下一篇:
谁是你的“家人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