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心肌炎治疗 有了新思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9月21日
版次:
11
| 医学前沿 |
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息,该院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团队揭示了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中一种特定生物活性物质——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可以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少心功能损伤,这为探究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心肌炎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循环研究》杂志上。
心肌炎是一种心脏炎症性疾病,其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病毒感染,普通急性心肌炎多数表现为活动后轻微的胸闷心悸不适,严重的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目前,研究人员对于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了解有限,临床上主要采用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现在,汪道文团队提出一种新的治疗路径,让心脏能够“主动出击”对抗病毒,增加心脏的抗炎能力,以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和心功能损伤。
汪道文介绍,花生四烯酸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是人体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维持机体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EETs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在特定细胞或部位能够发挥抗炎保护的特异性功能。但EETs不稳定,很快会被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给“消化”掉。如果使用sEH抑制剂,抑制sEH活性,减少EETs的代谢,就可能使其发挥抗炎等生物学功能。
汪道文团队从临床出发,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临床样本,首先揭示了心肌炎患者体内EETs含量明显下降与sEH表达量及活性增加相关。在柯萨奇病毒(CVB3)诱导的心肌炎动物模型中,也有相同发现。
团队在进一步的动物和细胞机制研究中发现,通过抑制sEH或外源性应用EETs可使EETs水平增加,能够增强I型干扰素信号传导并刺激I型干扰素产生,以减少CVB3的复制,显示出抗病毒效应,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心功能损伤。 □吴纯新 田娟
上一篇:
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获全国青年文明号殊荣
下一篇:
小伙头晕呕吐 竟是肾病惹祸
上一篇:
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获全国青年文明号殊荣
下一篇:
小伙头晕呕吐 竟是肾病惹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