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温暖人心的“治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21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先看两个例子:
  (1)宫崎骏电影《崖上的波妞》很治愈——网友看完点映感慨:小时候只觉得好看,长大后再看泪流满面(标题,《扬子晚报》2020年12月25日)
  (2)感觉自己病了,病得还不轻。朋友说,去大自然中走走吧,大自然有天然的治愈功能。(《舟山日报》2022年3月31日)
  例(1)(2)“治愈”都是“心灵上得到抚慰”的意思,这和传统意义的“治愈”不同:传统意义的“治愈”是“经过治疗恢复健康”,其对象是身体或精神的某些疾病;而当前流行的“治愈”,其对象是心灵或心理的某些创伤。
  现在流行的“治愈”源自日语。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轰然坍塌,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使得日本国民陷入一种身心俱疲的绝望之中。“治愈”一词逐渐由原本的宗教或医学层面治疗病痛的概念,引申指心理创伤的恢复、压力的排解和疲劳的消除等方面。
  “治愈”借用到汉语以后,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
  “治愈”带宾语,是动词用法,意义是“抚慰”。例如:
  (3)一路成长,我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抵抗孤独、失落、失去,只有调整,才能治愈自己。(《邯郸晚报》2021年4月13日)
  (4)对常先生来说,医院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不仅治疗了他身体的疾病,更治愈了他的心灵。(《柳州日报》2022年3月9日)
  “治愈”可以被“很、太、非常、特别”等程度副词修饰,是形容词用法,意义是“得到抚慰的、温暖人心的”。例如:
  (5)影片上映果然没让观众失望,有哭有笑有感动很治愈。(《半岛都市报》2019年11月30日)
  (6)网友们表示,看着象群午睡实在是太可爱,太治愈了!(《南方都市报》2021年6月21日)
  “治愈”的流行,是日源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大量新鲜出炉、反映新生事物和新概念的日源词,如“正太”“热血”“苦手”“民宿”等,由于可以满足年轻人对于语言求新求变的心理,能够更贴切地表达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绪,因而较容易进入汉语。
  当前流行的“治愈”和传统意义的“治愈”表面上有联系,但语源上并不相同,两者是同音词,不是多义词。
  传统意义的“治愈”指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经治疗而恢复健康,属于动结式短语,就像“打倒、吃饱、看见、骂哭”等,由“动作+结果”组成,这类动结式词语很难发展出形容词用法。
  当前流行的“治愈”指心理上的创伤得到抚慰,压力得到释放,它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有形容词的用法。
  如今生活节奏快,处在激荡的旋涡中,人多少都积累了些许压力。
  我们需要心灵慰藉、人文关怀,以抚平情绪、排解压力、积蓄力量。在这样的社会需要下,“治愈”必将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稳固存在下来,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刘明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