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条黄鳝“钻”出富民增收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16日版次:10

  三里乡黄鳝年产量达3500万斤,年产值超11亿元。

  “今年我养了3万斤黄鳝,加上育苗1.18万斤,扣除养殖成本,年纯收入预计40万元。”退捕渔民胡晓华说,他依靠养殖黄鳝,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得益于近年来,鄱阳湖实施退捕禁捕后,地处湖区的三里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黄鳝特色养殖业,赋能乡村振兴。
  目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三里乡黄鳝养殖面积达1.5万余亩,年产量达3500万斤,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年产值超过11亿元,年利润达2.3亿元。黄鳝养殖业为湖区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从小弱散转向规模化◥>
  “只要有产业,不愁百姓没活干,没钱赚。”在三里乡党委书记张显明看来,虽然鄱阳湖禁捕,但“靠湖吃湖”仍有出路。
  每天16时,养殖大户罗勇装好饵料,驾驶小船穿梭在池塘网箱间,除了给鳝鱼投喂饵料,还拨开覆盖在网箱上的花生草,查看黄鳝长势。“一般4月份在大棚进行育苗,这个季节再把黄鳝苗投放到外塘网箱,采用网箱里放置花生草或水葫芦的绿色养殖方式,将黄鳝和鱼共养,自然对水进行净化,生态又健康,养出来的黄鳝体大味鲜,很受市场欢迎。”谈及黄鳝养殖,罗勇打开了话匣子。
  罗勇是三里乡爱国村村民,是三里乡率先转型养殖黄鳝的渔民之一。不过,他的养殖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由于技术不成熟,黄鳝病死大半,本钱几乎赔光。后来在政府帮扶下,他不仅得到100万元创贷资金支持,还得到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罗勇养殖黄鳝170余亩,并建有黄鳝育苗暂养大棚、工厂化养殖大棚26个,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鳝鱼苗、饲料和冷库储存等服务,带领29名社员一起发展黄鳝产业。
  罗勇的发展之路,恰恰是三里乡拉长板,让黄鳝养殖业从小弱散走上规模化的一个缩影。三里乡党委副书记刘志平介绍,为解决黄鳝养殖业小弱散带来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议价能力差等积弊,三里乡打出“组合拳”,出台系列助农惠农政策,推动三里乡黄鳝养殖小散户逐渐退出,中小型养殖户向规模户转变。目前形成了以爱国村为核心的万亩黄鳝养殖基地,产业集中度超80%。全乡已组建了6个养鳝专业合作社,2个水产公司,养殖规模达400箱以上养殖户526户,总计超46万箱,年产量3500万斤。
补强黄鳝全产业链条◥>
  走进三里乡六〇圩猪母段,挖掘机、起重机、工程车等轰鸣不断,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三里乡产业办主任辛志刚介绍,这里正在打造的是集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进贤数字生态农业黄鳝养殖基地,不仅引入中国检测认证集团,还有综合水产批发市场,同时配建综合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现代化育苗工厂,工厂化养殖示范区、露天养殖示范区等,共分三期建设。一期核心示范区3300亩,目前环基地水泥路已修通,标准养殖池塘改造完成60%,其他工程预计年底完工。
  “建设数字生态农业黄鳝养殖基地目的就是变单一养殖为全产业链布局。”辛志刚说,三里乡的黄鳝养殖产业虽然规模上来了,但依然存在短板。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市场定价权,还有就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黄鳝种苗,产业链未得到有效延伸。以黄鳝种苗为例,目前三里乡的黄鳝种苗绝大多数来源于野生捕捞苗,不仅量小,而且要从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运输过来,由于运输时间长导致黄鳝应激,成活率大打折扣,这些因素限制了黄鳝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破解该难题,三里乡已经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进贤数字生态农业黄鳝养殖基地设立博士站,开展黄鳝种苗人工繁育合作。
  辛志刚算了笔账:三里乡一年需黄鳝种苗约2亿尾,野生种苗每尾为1.5元,人工繁育的种苗每尾为0.8元,仅此项可为养户省下约1.4亿元成本。此外,三里乡经过考察,发现市场上已经有藤椒鳝片、烧烤鳝鱼片、鳝鱼预制菜等产品,这也成了三里乡眼下正在补齐的黄鳝深加工链条。
  “今后我们要把黄鳝进行深加工,效益会更高,赚钱会更多,大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说起未来,罗勇和村民都信心满满。
□洪怀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