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蔬菜加工产品应更加多样化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18日版次:07

  大会上丰富的蔬菜展品吸引国外客商的目光。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植宏

  日前,2023中国蔬菜产业大会蔬菜产业链经营交流会在湖南省汉寿县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蔬菜加工、品牌打造等热点问题做报告分享。湖南省蔬菜产业协会会长、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久春主持交流会。
蔬菜加工成风口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全球每年约14%的食物在产后处理、贮藏、加工、分销等环节中损失,达7.67亿吨。农产品中,蔬菜是损失率最高的品类之一,同水果、根块茎和油料作物均超过20%,每年损失的果蔬约2.6亿吨。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廖小军指出,目前我国蔬菜加工业仍存在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和评价,加工技术创新不足,加工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低和产品过度加工等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营养损失等隐性损失,我国蔬菜加工过程常存在过度加热、过度杀菌等过度加工的情况,导致营养流失严重。”
  蔬菜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物,总量高达30%-40%。如辣椒加工附带的皮渣、籽、把等副产物产生率高达30%-50%,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油脂等。
  “但目前大多蔬菜副产物多作为废弃物直接扔掉,或用作饲料或肥料,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廖小军表示,未来的蔬菜加工产品将更加多样化,应基于蔬菜加工新技术,发展蔬菜多元化加工,开发更好风味、更高营养、更加方便的蔬菜制品。应基于蔬菜中活性组分,开发番茄红素、萝卜硫素、多酚、SOD等功能产品。
  辣椒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贵州是辣椒大省,年产辣椒超750万吨,约占全球10%,总产值超300亿元。会上,贵州大学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吴拥军分析了贵州辣椒加工产业的形势,目前辣椒产业仍存在产业化与现代化水平不高、企业技术与市场销售不足、辣椒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水平落后、品牌建设亟需加强等问题。他建议针对低辣度、低盐、零添加、本源香味等方向开发升级辣椒产品。
品牌打造是关键
  品牌赋能产业增值。“品牌本质在于塑魂,区域共用品牌的塑魂重点在以地域为根基传递不可复制的产业价值。”湖南省阳雀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立宇表示。
  面对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后面临的区域受限、季节受限、品质受限等瓶颈,该公司坚持开发炒肉专用辣椒等新品,布局雄安、湘阴、江西、贵阳、北海、海南等分布于全国的“四季基地”,在生产、采摘、包装、运输等环节制定规范标准。
  “营销本质在于差异,守正创新,优品种提品质、拓业务搭平台,深耕一个产品,带富一方百姓。”曾立宇说。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菜博会是全国最知名的农业展会之一。多年来,当地在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推进蔬菜三产融合上不断探索。“从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等方面不断创新,解决蔬菜生产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主任燕黎明表示。
  燕黎明表示,发挥蔬菜产业比较优势,通过政府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发展为路径“六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同时不断向全国输出技术、人才、标准以及农业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有机蔬菜日益受到市场欢迎。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有机蔬菜消费已超过蔬菜总量的15%,而中国不到1%。中国作为全球人均蔬菜消耗量最大的国家,预计未来有机蔬菜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会上,深圳武金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铭分享了“自然之星”品牌塑造过程,“有机农业很大程度上稍等同于设施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标准化设施是实现规模效益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趋势。品牌是装载消费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公司致力于做到真有机、真好吃、真不贵,做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做到躲着雨水、追着太阳、温度适宜、灾害可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