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今天你喝墨水了吗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2月21日
版次:
11
| 闲话春秋 |
我们常用“一肚子墨水”比喻读书多,学问多。殊不知,古人原来真的喝墨水。最早关于喝墨水的记载是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齐国把“喝墨水”称作“饮墨水”,是对读书人写字基本功很差的一种特殊惩罚。
《隋书》记载:侍中考核各州郡官员时,考得比较好的“文迹才辞可取者”,会被吏部录用,写字很差的待选官员,会被处以“饮墨水”的惩罚。这条荒唐的法规,在李世民登基后,被一纸诏书废除。可是“喝墨水”这句俗语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形容知识多少、衡量学问深浅的标准。
虽然“喝墨水”不再是惩罚,但有趣的是,唐代以后,许多读书人竟然不罚自饮,喜欢偶尔“啜饮”以表风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的诗句,他还在《仇池笔记》中记载道,藤达三人书法很差,时不时磨一些墨汁喝一点——这和黄庭坚的“睥睨纨绔儿,可饮三斗墨”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相信喝墨水会提高书法水平。
有“啜饮”,就有“酣饮”。据《新唐书·文艺上》王勃传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这段描述性文字,说的是王勃在写文章时不假思索、下笔成文的故事,既为后世留下了“腹稿”一词,也留下了一处疑窦:王勃是不是真的酣饮墨水?
还有一种喝墨水,是不得已而为之。沈括在《梦溪笔谈·故事》中写道:“至试学究……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意思是“学究”考试时,考场条件较差,没有茶水供应,另外为了避免作弊,也不允许工作人员递送茶水,若考生口渴,只能喝墨砚水。所以文中的“黔其吻”,就是说因喝墨水致使嘴唇成黑色。
至于那些因专心致志学习而误喝墨水的,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儿时迷恋写字的王羲之,比如创作《三都赋》的西晋文学家左思,比如清代的著名学者戴震……
那问题来了,墨汁那么臭,那么难以下咽,古代人如此喝法,不怕中毒?
其实古代墨水与现在的墨水成分大不同,是可以达到食用标准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最早记述制墨的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这种墨是无毒的。另外,从唐宋开始,制墨技术被大大改良,制作时常常在墨里面加入麝香、犀角、冰片、樟脑等十几种中药,这样的墨创作出来的字画,光泽度更饱和,防腐性更强,同时让墨也有了“香墨”和“药墨”之分。
香墨不但可以写字,还可以用来做菜、调味。《北砚食单》里记载一道别有一番滋味的“墨汁肉”,就是用香墨汁等调料制作而成。后来还出现用麻油、猪油等油脂燃烧成烟而制成的“油烟墨”,可食用性又超过了香墨。
清代时,有一种“八宝五胆”的药墨,是用十几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合制而成,因善治顽症、防病养生、美容功效奇绝,当时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称中华三大奇药之首。因药源珍贵稀少,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产量有限,故由有“黄金易得而药墨难求”之说,此药远销海外,至今仍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带。
□马庆民
上一篇:
下一篇:
刘禹锡纪念馆
上一篇:
下一篇:
刘禹锡纪念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