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击造谣”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2月28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记者12月25日从青海省公安厅了解到,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青海警方严厉打击与地震有关的谣言信息,对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依法处置。截至目前,青海公安网安部门共搜集发现相关网络谣言线索40余条,依法行政处罚3人,批评教育16人,并公布了3起编造发布地震网络谣言典型案例。(12月25日新华社)
@丁家发:其实,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加强防震抗震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民众防震抗震的知识和意识,在地震发生后,能抢在谣言之前,发布权威的地震相关信息,及时消除震区及附近民众的疑虑和恐慌,也就没有多少人再去相信和传播地震谣言了。
如今,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在快捷为网民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成了谣言滋生和快速传播的平台。然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根据情节和后果,可以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散布谣言的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条款。因此,一些自媒体或网民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肆意编造和传播一些耸人听闻的地震谣言;而民众也要提高甄别能力,坚决不做谣言的“二传手”,否则,就有可能以身试法,受到法律制裁。
@李英锋:震后各种谣言产生的动机不同,有的为哗众取宠,赚取眼球和流量;有的属于恶搞,属于借灾取乐;有的添枝加叶,煽风点火,甚至浑水摸鱼,诈骗钱财;有的捕风捉影,根据道听途说胡乱臆测。不论谣言因何而起,都会误导公众,甚至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灾区秩序,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都会给抗震救灾帮倒忙。
遏制涉震涉灾谣言,须祭出法治快拳重拳。涉震涉灾谣言踩踏了法律底线,甚至涉嫌犯罪,公检法等部门必须加强对谣言线索的监测,提升对谣言的灵敏度,依法对造谣者甚或传谣者快反应、快调查、快惩戒、快曝光,使之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同时把谣言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如此,造谣传谣的风险性就体现出来了,成本就提升了,打击谣言就有了刚性,能够产生很强的惩戒、震慑、警示、教育、拒止效应,有利于引导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看清并恪守法律底线,远离并抵制谣言。积石山地震发生以来,甘肃等地的公安机关及时出手,查处了一批涉震涉灾造谣案件,让谣言止于法,让公众正视听,当能起到良好的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上一篇:
以“绿色”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下一篇:
以重罚推进工作 是一种本末倒置
上一篇:
以“绿色”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下一篇:
以重罚推进工作 是一种本末倒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