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不开刀微创换瓣 阿伯重焕“心”生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1月02日
版次:
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黄怡辛 曹莎
活动后胸闷、气喘,不一定是体能虚弱,可能是心脏“阀门”出了问题。钟伯伯最近就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幸亏遇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成功挽回了他的性命。
据了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跳,适合高龄及外科高危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重度狭窄
一年前,71岁钟伯伯在干活劳累后出现胸闷、气喘不适,起初以为是上了年纪,身体机能下降,休息一下就好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胸闷、气喘症状没有缓解,近半年来更是反复发作。最近一个月,钟伯伯只是爬一层楼或步行约200米,都感觉喘不过气,并伴有胸口疼痛。
家属带钟伯伯去当地医院检查,经积极抗心衰治疗,钟伯伯胸闷、气促的症状稍有缓解。当地医院建议他尽快做心脏手术,钟伯伯这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心脏手术可不是小事,为求谨慎,钟伯伯一家多方求医咨询,经亲朋好友介绍,特地来到广州,找到了省二医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钟志敏。
钟志敏主任为钟伯伯安排了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主动脉瓣膜严重钙化并重度狭窄,心脏收缩功能EF值只有30%(正常值的一半),复查心衰指数B型钠尿肽原(NTproBNP)7140pg/ml,为正常值的几十倍。也就是说,钟伯伯的病情不容乐观,如果不尽快手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猝死的风险很高。
不开胸置换人工瓣膜
传统主动脉瓣膜手术需要从正中劈开胸骨,术中需要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对于心功能差的患者来说负担太大。钟志敏主任考虑到,钟伯伯身体瘦弱,且术前多次心衰发作,心功能已经严重受损,传统开胸手术对他来说风险太高。于是,他组织手术、超声及麻醉团队进行讨论后,建议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TAVR手术将介入导管送入股动脉,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该手术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跳,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因此特别适合高龄及外科高危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是,要为钟伯伯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是他的主动脉弓宽度偏短且角度偏小,弓部扭转并存在钙化斑块,预估输送器过弓难度增高;其二是他的主动脉瓣为二叶式畸形,L-R高位钙化粘连,极重度钙化,L-R钙化嵴对瓣膜存在一定影响,有瓣膜上跳风险。
经过前期多次演练,手术那天,钟志敏主任团队不到2小时就完成了手术。术后,医护人员即刻为钟伯伯拔出气管插管。术后第1天,钟伯伯就转回了普通病房。术后第2天,复查心脏彩超显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EF值达到了47%,钟伯伯的胸闷、气促症状彻底消失。术后第4天,钟伯伯顺利出院。
出现心悸及时就医
心脏瓣膜,实际上就是心脏的入口和出口处的单向阀门,其作用是保持血流的单向流动。心脏就像一个不停收缩的泵,通过收缩把血从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挤入肺部或全身,之后再通过舒张让血液从静脉系统(肺静脉、腔静脉)回到心脏。
钟志敏主任解释:“当心脏的这些单向阀门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出了问题,不能很好地执行单向阀门的作用,就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有效的血流不足。病变晚期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心脏瓣膜病多呈慢性发展的过程,在病变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常见症状为活动后心慌、气短、胸闷、胸痛,或晕厥、乏力,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稍作运动便出现呼吸困难;更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咳嗽咳痰、腹胀下肢水肿等情况。
钟志敏主任提醒,当出现心悸、乏力、呼吸困难、胸痛或不明原因咯血、晕厥,应警惕有心脏瓣膜病的可能,患者应及时就医查心脏彩超。对于已有明显瓣膜病变,且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上一篇:
下一篇:
算法会诊降低抗生素使用率
上一篇:
下一篇:
算法会诊降低抗生素使用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