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文字讨好症”背后的社会情绪更值得关注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1月09日
版次:
02
| 来论 |
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这些刘熙习惯的“日常操作”,在网上被称为“文字讨好症”。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脱口秀演员杨蒙恩发布的一条动态,一度引发许多人的共鸣。(1月6日《中国青年报》)
在互联网深刻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线上聊天成为人际交流的一种常态。明明可以用简单话语进行表达,为何要“画蛇添足”?很多时候“文字讨好”是一种无奈,即为了打破信息不对称,人们不得不通过“文字讨好”来传递信息。
一项调查显示,信息传递等于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肢体语言。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在于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在线下场合,人际交流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情、腔调、语气等来辅助,从而确保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被清晰、准确地传播出去。
线上聊天对方不能直接感受到你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传递出来的“附加信息”“增值信息”,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和符号来发现和捕捉。面对同样的文字和符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为了更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人们不得不在文字和符号上进行修饰和包装,“文字讨好”没有原罪。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线上聊天的文字和符号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增添一定的语气词和表情包会让当事人的信息传递更为清晰和精准。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字讨好”只是互联网背景下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没有必要戴上“有色眼镜”进行看待。
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温柔相待”,“文字讨好”传递出一种友善、利他的态度;与人为善也好,推己及人也罢,每个人都有情绪情感,都需要被他人尊重、被认同。此外,“文字讨好”也是对线下社交的一种有益补充。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人难以和对方在线下场合进行充分的、有效的沟通,通过线上聊天可以更便捷、高效地传递自己的观点与诉求。
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熟悉的程度是不同的。面对知根知底、互动频繁的“强关系”,“文字讨好”通常没有多大必要;而面对一些平常接触不多、联系不频繁的“弱关系”,必要的“文字讨好”既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虽然“文字讨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达效率,但面面俱到有助于让自己更容易得到对方的接纳与合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文字讨好”本质上是对情绪价值的尊重与回应。在此基础上,随着互动双方了解的加深,沟通策略也可以进行动态调整。不管采取何种社交表达方式,既清晰精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尊重对方的情绪情感,这才是应有的模样。
(作者杨朝清,时评人)
上一篇:
“村超”热 是乐子也是路子
下一篇:
有利于社会稳定
上一篇:
“村超”热 是乐子也是路子
下一篇:
有利于社会稳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