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9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问中国猪业,以“不变”回应“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1月11日
版次:
09
| 农财辣评 |
曾几何时,养猪业的目光已经从万头猪企转向了万头母猪企业。养猪巨头成为市场的主角和行业风向标,虹吸资金与产业资源,改变了猪业格局,逼着行业上下游主动或被动拥抱“不确定性”。
据农财宝典新牧网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存栏能繁母猪1万头以上的企业合计124家,掌握1202万头母猪,占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总数近29%。
具体而言,124家猪企可划分成三大梯队,存栏能繁母猪10万头以上的企业有25家,存栏3-10万头、1-3万头母猪的企业分别有29家和70家。
其中,上市企业有22家,能繁母猪存栏总数约805万头,手握全国19.3%的产能。能繁母猪体量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也预示行业的产能与行情变化。
非瘟发生以后,养猪业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超级红利时期,各大养殖巨头不仅在猪场单体规模上激情狂飙,而且重资布局种猪业务。行业因此悄然变迁,种猪成为各大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资源,能繁母猪也成为政策稳产保供的关键指标。
2023年11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158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1.4%。尽管当前总体的母猪数量处于理论上的合理区间,更非历史高位,但供求失衡的局面依然存在。
当居高不下的产能导致养猪变成“零和博弈”,这场谁也不愿意放弃的赌博又引发行业重新思考猪业的当下和未来。
三问中国养猪业,关键在“变”中掌握“不变”,用“不变”回应“变”。知常,有常,才能达变。常是常识、常理、常见。
一问企业生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月9日,傲农公告披露,企业累计逾期债务达3.7亿元,引发关注。就在约两周前,正邦迎来新的掌门人,可以说是企业弥留之际最好的结局。就像曾经的雏鹰,往日荣光可能在顷刻间消逝。虽然市场残酷,但也是为企业敲响警钟,不要盲目扩张。祸福相依,居安要思危,身处险境要乐观看待长远。
二问行业质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曾有行业人士提出,养猪业是越集约产品质量越走下坡路的产业。不少企业提倡“优质优价”的理念,但许多消费者心目中对猪肉价格有天然的上限,这便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此外,养猪产业上下游同样有此现象,关于饲料、兽药疫苗质量的讨论从未停止。
养猪业“内卷”,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改变整体,所以才提倡个体“练好内功”。什么是“练好内功”?就是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健康、食品安全绝对是未来的重头戏。
三问市场周期——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猪周期还灵验吗?这是近2年养猪业最大的疑问。从根本上看,只要养猪业是个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行业,猪周期永远不会消失。不过,周期的波动在未来会更加频繁,因为行业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育种技术进步让养猪业的PSY平均水平迅速提升,养殖过去相同体量的商品猪已不需要太多母猪,众多企业拥有超强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各大巨头手中除了有能繁母猪,还有大量后备母猪,哪怕短期减产,一旦市场向好,很快就可以恢复产能上量。
当然,不管周期多长,养猪业在博弈中一定会有行情波动,下行期来临前也一定会有蛛丝马迹的预警。这时候考验企业的可能不是判断力,而是赌徒心态能否刹车。某些企业能在周期下行的年份做到整体赚钱,难道是周期眷顾吗?不是,是因为迅速下行前有人接盘。所以李嘉诚说,自己从来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刘鑫(作者系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上一篇:
多省猪价进6字头 国家启动猪肉收储
下一篇:
蛋鸡养殖利润缩水 养殖户的“春天”还有多远
上一篇:
多省猪价进6字头 国家启动猪肉收储
下一篇:
蛋鸡养殖利润缩水 养殖户的“春天”还有多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