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鱼花生产 九江绝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1月11日版次:11

  捞取鱼花需眼疾手快。 九江镇文化站供图

  “埋箩快啰快啰快渔工快啲,撇花要唱出数字。有各样鱼花靓又平,渔业买卖凭信义……”这是佛山音乐人邓耀邦作词、演唱的歌曲《九江鱼花》。鱼花,即刚刚从鱼卵孵化出来的鱼苗。歌词中的“埋箩、撇花”,体现了渔工的手疾眼快,展现了九江人的鱼花技艺。
  九江鱼花生产民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佛山南海地区重要的地方民俗,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江镇地处西江干流下游和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内河涌纵横,鱼塘密布,鱼花多且肥,且此河段江面宽阔,坡降平缓,适合设埠,捞取鱼花。又由于九江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等因素,鱼卵孵化早于内地一个月的时间,九江鱼花市场独占先机。
  明代初年,九江人便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弘治十四年(1501)起,九江乡民奉旨承办西江两岸鱼埠,文献均有详细记载。清代《广东新语》载:“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
  在每年鱼花捕捞季节,乡民事先在湾环处设鱼埠,并在日落时分察看天气天象,预测鱼花来自何江,到以何日。
  在捕捞鱼花之日,乡民将放入鱼池中的鱼花捞到网池中“走水”,然后对鱼花进行分类,行业称“撇花”。“开鱼花”前进行一个简单的仪式,祈求鱼花健康、收成良好。
  交易时,先将鱼花集于一起“开侧”,通过多次抽样“定侧”,再用不同的器具和方法数鱼花。最后,用木桶、鱼花车将鱼花运送到各地。
  前些年,九江举办过数鱼花大赛,只见乡民先将鱼花装在一个长条形大网箱,然后先用竹竿将大网箱分隔为6个中型网箱,再将其中1个中型网箱用竹竿分隔为2个小网箱,再将1个小网箱分隔为3个更小的网箱。通过上述操作,原来长条形大网箱里的鱼花被分为36份。乡民将其中的一份鱼花进行点数,具体方法是用白碟作为舀鱼花的工具,一舀5尾,直至数完一份鱼花。最后,通过乘法得出长条形大网箱里鱼花的总数量。这种数鱼花的手法叫做“开侧数侧”。
  一般来说,在鱼苗买卖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开侧由卖家操作,选择哪一侧来计数则由顾客负责。除了“开侧”,还有“撇花”。捕捞上来的鱼花种类混杂,要及时分开,否则难以成活。根据经验,游在最上层的是大头鱼,中间的是鳊鱼,稍下的是鲩鱼,最下层的是鲮鱼。
  过去买卖鱼花,整个西江沿岸,水陆分行,人以万计,筐以数千计,熙熙攘攘。九江户户从事鱼花生产,鱼筛等器具编织成风。
  以前养鱼没有人工繁殖,靠的就是捕捞和“数鱼花”这种绝活。屈大均描述九江:“地狭小而鱼占其半,池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男贩鱼花,妇女喂爱蚕,其土无余壤。人无敖民,盖风俗之美者也。”可见珠三角地带的桑基鱼塘渔耕方式,促进了九江鱼花生产习俗的形成与延续。
  与很多非遗项目一样,这种古老的江河捕捞技艺,能传承的人凤毛麟角。这也是它作为“九江三宝”之一,却不能与九江煎堆、双蒸酿酒一样为人所熟知的原因。但九江至今仍然是全国鱼苗产业的翘楚,其点算鱼花的规则、鱼筛度量标准、鱼筛和鱼碟的计量法等仍在全国淡水养殖业中沿用。            □三道

上一篇:花状腿瓣能助滑

下一篇:意外之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