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利益链”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1月20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不久前,新华社播发了《一根跳绳卖78元?——杭州中考专用绳调查》。报道播发后,记者获悉,涉及杭州中考跳绳的企业已在被立案处罚阶段,相关责任人还在接受调查中,杭州有关部门正围绕“中考跳绳”一事积极整改。(1月18日新华社)
  @王钟的:一根跳绳之所以让家长们备感焦虑,是因为体育中考“1分不容有失”的机制。但加强体育中考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增加中考的淘汰率。当前,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改进体育中考的规则与评分标准。比如,有的地方赋予考生多次考试机会,将考生发挥较好的一次计入最终成绩;在北京等地,体育中考评分标准按照“达到良好即满分”的原则制定,考生只要积极锻炼就能取得理想成绩。
  事实上,只有优化考试规则,适度放宽评分标准,并对考试设备采购实施严格监管,类似高价“中考专用跳绳”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澎湃:事实上,体育中考时,学生并非一定要使用特定品牌的跳绳,使用的绳子不同,也未必会影响考试公平。宁波市每年有2万余名学生自带跳绳参加体育中考,可跳2次,取较好的一次为考试成绩。同时,通过采购AI智能计数设备让人工计数变为机器计数,也能保证跳绳考试的效率。
  换言之,只要能下功夫、花心思完善目前的中考体育跳绳测评方式,让学校、家长、孩子拥有更多选择权,就能破除隐性品牌垄断,避免给社会公众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负担。问题在于,这种明显不合理的现象何以能存在多年?为何要在相关调查报道的推动下,当地教育考试部门才被动地去调查核实,听取学校、家长意见?
  不能觉得孩子的钱最好赚,让一根小小的跳绳也形成利益链。进而言之,当下高考、中考体育考试产品设备的选择、使用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维辰:家长误解也好,有意跟练也罢,都不难预料,也不难解决。多名跳绳品牌厂家负责人透露,带计数功能、不带计数功能的跳绳,成本分别为二十几元、三五元,对比当下动辄上百元、七八十元的普遍售价,利润空间着实不小,学校方面还是要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不宜指定或者集中采购。
  本来许多商家争破了头也要成为考试用的跳绳,瞄准的就不仅仅是教育考试部门,更是具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和家长,看中的是考试机制下的政策市场。那么相关部门在挑选时,就需要多评估政策可能带来的多方效应,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与家长做好沟通。
  有的地方允许学生自带跳绳参加体育中考,有的则是允许考生自带绳体(因手柄用于计数,由考场提供),压缩垄断、暴利的生存空间,也保障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值得深入探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