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8版: 韵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珠拂 鼓棒落 百人成龙舞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2月08日
版次:
08
人龙舞保留了古百越族龙图腾信仰的遗风,声势浩荡,气吞山河。
“全国人龙有两条,一条在湛江,一条在佛山。”说到人龙舞,林惠宣满是自豪。林惠宣今年75岁,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人龙舞推广会会长、合和堂人龙武馆第四代传承人。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著名的南派武术之乡,尤以人龙舞闻名,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百人队伍气势足
龙珠拂、鼓棒落、人龙起,人龙舞以人组成龙身,100多人用身体环环相扣,形成时而伸展游动、时而卷曲盘踞的人龙。
龙珠第一拂,鼓点和镲声响起,两名队员拉着写着“顺德杏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华人龙舞”的横幅,绕场跑过;龙珠第二拂,旗手们举着写有“光华人龙舞”字样的竖旗,跑至表演场地的边界,形成表演方阵;龙珠第三拂,龙珠和人龙出动,全场巡跑一圈,龙面(龙的背部)上脖(龙面演员坐上龙趸——即龙的底部——演员的肩上),人龙舞就此拉开序幕。
龙头和龙面演员身穿一身带有龙鳞底纹的橙红色服装,龙趸演员身穿整体橙红、右肩明黄色的上衣,明黄色的裤子。龙面演员双腿紧扣、上身倒卧于前后两位龙趸演员上,前后相连,形成数十米长的龙身。龙头和龙面由体重较轻的少年担当,龙趸主要由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担当,如此形成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声势浩荡,气吞山河。
人龙舞保留了古百越族龙图腾信仰的遗风,模拟龙的姿态,表演出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倒海、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等10个舞段。队形时分时合,龙身起伏游动,在行进中变换队形。全程一套人马表演下来,气势雄浑,别有神韵。
大人小孩都喜欢
林惠宣的父亲是光华村的武术教头,他自7岁起跟随父亲习武、练习人龙舞基本功,10岁开始上路面表演舞。自担任人龙舞传承人以来,林惠宣专注于对人龙舞的改进,探索呈现形式和队形变换的创新。2008年,人龙舞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合和堂人武馆有50多名弟子,多为中小学生,另有部分爱好武术的本地年轻村民。人龙舞还走进了当地的中小学的校园,持续发挥着人龙舞的影响力。
“中华一绝,别无他龙。”合和堂人龙武馆二楼广场外墙的一块牌匾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在光华村,人龙舞文化如火种一般埋在代代光华人的心中。
人龙舞清代中叶在光华村兴起,在南派武术的基础上,吸收民间舞蹈、武术元素发展而成。现主要承担人龙舞传承的合和堂人龙武馆,始建于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相传,1871年顺德历史上的三大状元之一、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为迎接状元荣归故里,当时的人龙舞教头林升辉与村里的武功高手一起,发起了一场180人的舞人龙,在梁耀枢回乡当日,迎着他从码头一路舞至梁家大祠堂,轰动一时。经此一舞,光华人龙舞代代传承。每逢重大节庆,人龙舞一出,大人小孩围在两侧引颈观看,人气十分兴旺。
为热爱勤学苦练
现年31岁的武馆弟子梁辉信,就曾是观演人群中兴致勃勃的一员,小学时如愿进入人龙舞队伍。只要武馆的鼓声响起,他就会循着鼓声从家中奔至武馆参加训练。扎马步、练摆手、练上脖,经过约一周的训练,他终于在元宵节上完成了自己的首演。自此,人龙舞魂便深种他心。他拜林惠宣为师,送拜帖、敬茶、上香拜师祖,经过一番庄重的仪式,正式成为了武馆的弟子。直至如今,每逢周五周六晚的训练时间,他都会义务到武馆去指导学员练习。
人龙舞演出中,梁辉信常居鼓手位置,“鼓手是非常重要的,龙珠一拂,鼓手就要就位,其他人都要听着鼓手准备就绪。”与生人交谈时略显生怯的他,一说到人龙舞便目光如炬,字字有力,从他的神态和语气中,不难知晓他心中那长明不灭的热爱。 □邓宝盈
上一篇:
下一篇:
英歌舞出海 凝聚华人心
上一篇:
下一篇:
英歌舞出海 凝聚华人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