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横琴树碑 为围垦人立传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3月28日
版次:
12
围海造田是特定时期的创业史。 佛山发布供图
王溱的长篇小说《同一片海》是一部具有历史性的好作品。从《横琴中心沟围垦史》到《同一片海》,我看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依稀缩影,也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
我之所以把王溱这部历经五年精心打磨的《同一片海》视为“微历史”长篇小说,是因为小说中所呈现的那些看似寻常实则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确实具有某一领域的历史意义,而这正是历史题材小说所必须具备的书写元素和叙事背景。
横琴作为广东佛山顺德的一块飞地,这片海可以说地位独特且意义非凡。对于当年一批热血青年轰轰烈烈的围垦场面,我们大可以用想象来完成对它的怀念或回忆。但是我感觉在王溱笔下,这段历史完全被她处理成为小说的闪光片段而予以场景再造。这种具有浓重影像记忆般的“微历史”小说,因其“片段式”真实影像的动人魅力,而不能不让人佩服王溱结构故事的能力和不俗的叙事表现。王溱把围垦人的生活场景进行反刍式盘活,用诸多鲜活场面和簇新的表达方式将之一一再现,非常难得。毕竟对一段传奇式历史重新进行深度挖掘和悬念式反刍,需要具备殉道者的追问精神和追光者的写作勇气。
小说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结构既简单又不失错综复杂的各种“线头”。尽管社会光怪陆离,但作者驾驭“微历史”题材的能力和心理素质都超好,文本结构和叙事推演也还算比较严谨。这部“标本式”的“围垦”小说,我把它视为一片心灵之海,时代之海,拥有非比寻常的时代涛声。
作品对于广东围垦造田那段特殊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交待,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和特殊的叙事意义。全书讲述了横琴中心沟这片海域两代人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扣的创业史和情感史,以饶有趣味的故事情节,逐一呈现出同一片海域代代相续的创业故事和人文精神。
毫无疑问,“从史实到小说”是一种精神提纯,需要大量的历史事实作为小说文本的原始支撑依据。小说无论创作缘起、构思过程、叙事铺垫、人物塑造、背景再植、素材重拾等方面,都体现了王溱求真务实以事实为依据的叙事拓宽能力和展示历史场景的精巧结构能力。这需要作家精心设置人物关系,巧妙安排故事情节,潜心铺陈人物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说实话,这很考作家的综合素质。但是从史实到小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是一个完整的不能取巧的艰辛伏案过程,是一种精神过滤工序和思想提纯环节,需要有大量的史料作为小说文本的初始载体。王溱在正式写这部小说之前,显然着手做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
小说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尤其在叙事方式和文本结构上,场景描摹和心理活动刻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通读小说,我可以瞅见一些灵光一闪的精神影像,它们的真实存在,让我心动不已。
对于人性方面的表达,我认为王溱主要是以比较矜持的点到即止的手法为界的,其实这给人一种更为阔大的想象空间,并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关于人性的那些人所共知的细节,删繁就简未必不是一个稳妥的处理方式。我觉得王溱在这方面做得很理性很节制,也比较到位。点到即止是一种高技,就像武打片中的“点穴”,轻功中的“一指禅”,很考写作者的心性,一定程度上也凸显着文本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一些男作家最易犯的性别“错误”。有些人写着写着,可能就把人性作为一个重点叙事连篇累牍大张赘述。毋庸讳言,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因为我也是个男人。一部小说写到最后行将出版之际狠心删掉十万八万字,也是常有的事。表现人性有多个角度,人物的个性特征、心路历程、情感冲突等等,都是突破点,每个“点”联结起来,就会水到渠成连成一个“面”,然后在每个“面”上再竖起几个显而易见的“棱角”,一个人物自然就活蹦乱跳鲜活起来了。当然,王溱自己也说,她创作《同一片海》与佛山顺德先辈们围垦横琴中心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密不可分。
围垦造田倍艰辛,向海要地谈何易?
当年顺德一批热血青年随师围垦横琴,确实是一件令人啧啧称赞的事。小说中曹莹、曾连山、梁佩珠、刘建明、龙俊怡、田立、罗杰、康迪、李大力、付振强、谢少军、刘书记等人物形象都显得较为丰满可信,他们个性鲜明,对话真诚恳切,且不乏时代气息和幽默感,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较为细腻,性格刻画也较为到位。让我感觉比较喜欢的人物主要有康迪、刘建明、曹莹等几个。这一个个人物链接在一起,一方面支撑起当年“围垦人”的总体样貌、时代群像,充满朝气和活力,比较真实到位地反映当年那段历史;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当下在这片围垦起来的土地上轰轰烈烈进行的“创业者”影像,两代人的代际链接由此达成,当年的那段围垦史在当下便也有了熠熠生辉的回望反刍价值。
在同一片海里,我看到了美丽的浪花,也看到了映照其中的一片蔚蓝天空。这是王溱的文字魅力带给我的阅读快感和精神享受。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特定的叙事环境中结构故事、反刍历史,王溱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叙事的各种可能性。我觉得她的作品在“微历史”呈现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
这部小说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有些人物形象还稍显干瘪,主人公曹莹有脸谱化之嫌;比如个别面面俱到的人物,还显得刻板,且少了烟火味;比如叙事的谨小慎微,还不能展开大开大合的历史画卷,未能反映时代风云的千奇万幻;比如人物命运的安排不够具有戏剧性,人物对话还留有书面语现象等等,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足与瑕疵,希望王溱日后多在这些方面查漏补缺,写出更多无负青春和时代的好作品来。
□张况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惯性? 一贯性!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惯性? 一贯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