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三百年古鱼池养出 5.6亿元泉水鱼产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02日版次:10
  四月,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春意盎然,沿着村里的小源河一路前行,一口口用当地片石搭砌而成的古鱼池沿河而筑,错落有致。
  66岁的岭脚村村民余树康蹲在屋前的鱼池边,将新鲜割来的绿草投喂给池中的鱼儿,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鱼池是余树康家的“宝贝”,代代传承,从未荒废。
  “我们岭脚村有30多个古鱼池,家家户户都有引进溪涧山泉养鱼的传统,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养鱼,给鱼喂的都是山里的草料和芭蕉叶。山泉水温度低,养殖周期长,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鲜美可口。”余树康说,在休宁县,不少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这样一块几平方米大的鱼池。
  作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古休宁人在人多地少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和饲草资源优势,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态系统。
  “鱼池由片石累积而成,缝隙较大,可以孕育藻类作为鱼儿的食物;泉水中的矿物质可以让草鱼含有更多微量元素……”谈起山泉水养鱼的“门道”,研究了大半辈子泉水鱼的休宁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成员李文进如数家珍,“山泉流水养鱼还形成了丰富的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这些文化的实践与发展是传统农业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一代代的发展实践中,从古鱼池衍生出了“二代鱼池”和“三代鱼池”,在传承原有农业智慧的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进一步优化池水循环等,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求。
  “我们的‘三代鱼池’通过搭建保温棚可以更好地控制水温,鱼池内为循环水,对水资源更高效地利用,同时我们还在加强对本地土著鱼种的育种研究,让品种更加多元化。”黄山休宁泉水鱼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欣荣说,他们养殖的泉水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供不应求。
  越来越多的泉水鱼正从山坳里的鱼池“游”上餐桌。截至2023年底,休宁县21个乡镇中有17个发展泉水鱼产业,共建成泉水鱼池6391口,家庭养殖户达4000余户,泉水鱼产量突破2090吨,实现综合产值5.6亿元。 □汪海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