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珍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深耕育种数十年 打造猪业中国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04日版次:10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吴珍芳。

  南方农村报记者 吴昊晖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珍芳长期从事猪遗传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获得多项荣誉,今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谈及工作,吴珍芳兴致勃勃:“我所从事的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做到了源头把控,非常有价值,育种虽然是很漫长的过程,但看到每年都有进步,就有成就感,觉得工作没有白干。
从梦想养马到深耕种猪
  已经深耕生猪种业20多年的吴珍芳,最初却是奔着养马进入畜牧业的。
  1986年,高考毕业的吴珍芳第一志愿便是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随着真正进入到遗传育种的科研之路,他才体会到科研的艰苦与挑战。
  炎炎酷暑,吴珍芳和同学常拿着席子睡在实验室楼顶,方便通宵做实验。“但科研带来的成就感也极大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吴珍芳在辛苦中也体味了科研的甘怡。让他骄傲的是,在研究生阶段,他用猪的毛发鉴定出了某一个基因的基因型,同时通过四个月的努力建立了一个cDNA文库。
  1998年,博士毕业后吴珍芳选择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猪遗传育种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工作一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八)、省部级一等奖9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210余篇,获授权专利42项,培养研究生120多人。先后入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神农领军英才,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南粤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养猪强国梦”作为毕生追求
  “中国的种猪业现在不存在卡脖子,但我们还需要补短板,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吴珍芳对于外界常说的种猪依赖进口的卡脖子论并不认同。他认为90年代末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发展之初,瘦肉型种猪的确是依赖进口的,但近十多年来,除非洲猪瘟的暂时影响外,正常年份我国每年引进种猪平均不到1万头,这对于我国年出栏6亿-7亿头肉猪的养猪大国来说,是不多的。
  但同时,吴珍芳提醒,也应看到中国和国外在育种水平上总体的差距。从事生猪育种工作长达25年的吴珍芳,将“养猪强国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
  他牵头组建了行业唯一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及华南区域畜禽种质资源库。先后主持国家“863”专项、生物育种专项和国家优质瘦肉型猪联合攻关等5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实施国家生猪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他参与组建的广东中芯种业创新联合体被农业部遴选为国家生猪种业唯一塔尖上的企业。2022年,中芯种业创新联合体被委派组建,据测算,中芯种业投后估值超过100亿元。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实现“猪肉自由”,吴珍芳先后主持培育了“华农温氏Ⅰ号猪”和“温氏WS501猪”2个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并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仅有通过国家审定的2个高效瘦肉型猪新品种。
  经过行业多年来的技术攻坚,我国种猪育种在技术方面已经与国际并跑,种猪的重要经济性状指标也各有特点,更适合我国的养殖条件和市场消费需求,综合经济效益好,目前我国核心种源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
让育种成果服务行业一线
  “外国品种和技术,不一定完全适合国人的鲜肉需求。”在百余名研究骨干的共同参与下,吴珍芳团队以世界优秀种猪个体为育种素材,坚持本土化选育,培育出了中国特色需求的高效瘦肉型品种,该品种瘦肉率达到65%-66%,比20多年前提高近30%。种猪新品种在全国23个省市550余家养猪场应用,累计出栏肉猪1.5亿余头,创产值3200余亿元,带动农户增收330余亿元。
  作为广东省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他还长期坚持带领团队,深入猪场、农村开展养殖技术服务,先后对接30余家养猪场,120余户养殖户,转化实用技术30多项,年培训农技人员1200多人次,为养猪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小而全的育种是不划算的,专业化分工才是养猪业发展的趋势。”吴珍芳对我国养猪产业发展保持着自己的判断:专业化、规模化。他同时强调,国内能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模式,企业找准自己的优势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养猪强国未来一定可以实现。

下一篇:粤桂边界首批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