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东利用野生稻育成160多个品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14日版次:07

  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广州)。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植宏

  建成1个水稻种质中期库、1个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广州)、2个普通野生稻原生境保护区,新发现陆丰、罗定、阳西3个野生稻分布点;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超过19700份、野生稻种质资源5210份,完成1万余份水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十五”以来,为全国1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提供野生稻种质资源5000多份次,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利用广东野生稻种质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象牙香占”“19香”“南晶香占”等160多个水稻品种……
  这是广东在野生稻保护和利用上取得的最新成绩单。5月9-11日,第五届全国野生稻大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上介绍了广东在野生稻资源收集、保存、鉴评和创新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野生稻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蕴含丰富的抗病、抗虫等优异基因,在水稻育种改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野生稻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物质基础,我国曾先后于1978-1982年、2002-2013年开展了两次全国性野生稻种质资源调查,共收集野生稻种质资源约2.4万份。目前,我国已建立起野生稻“种质库+种质圃+原位保护”的完善保护体系,收集保存的野生稻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野生稻调查收集、原生境和异生境保护、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共享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
  广东是国内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最早的省份之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看来,广东水稻育种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何秀英介绍,广东是我国野生稻的主要分布省份之一。省农科院水稻所长期开展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评与利用等研究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进行全省野生稻普查收集的基础上与省内有关单位协作开展野生稻资源育种利用研究,掀起了野生稻育种利用研究热潮,先后育成一大批品种和品系。
  统计数据显示,利用广东野生稻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通过各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组合)超过160个。例如创制出含野生稻血缘香稻新种质“香丝苗126”,并以其为亲本选育出“象牙香占”“19香”“南晶香占”等系列高端丝苗米品种。
  中国籼稻,广东种芯。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常规稻、杂交稻、超级稻育种和稻作新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育成在生产上累计种植超1000万亩的品种40余个,创造出闻名全国的“粤稻现象”。研发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和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有力支撑了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产业发展,为推动粮食作物稳面积、促单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秀英指出,广东在水稻育种及野生稻资源保存利用还面临着资源表型和鉴评不足、优异基因缺乏、品种选育效率不高、丝苗米抗病抗逆性及产量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接下来亟需做好多项工作,一是抢救性搜集野生稻资源,完善野生稻资源保护体系,构建野生稻资源表型精准鉴定平台,促进野生稻资源安全分发与充分利用;二是构建与耐盐碱、耐冷、耐热、耐旱、抗稻瘟病以及抗褐飞虱相关的渗入系挖掘优异抗性的野生稻资源及其基因功能研究,同时创制中间材料;三是做好野生稻资源科普相关工作,普及保护野生稻的重要理念,努力建设野生稻保护科普示范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指出,在保护好野生稻资源的同时,更要科学系统地对野生稻资源进行精准鉴定和深入评价,有针对性地为水稻育种和相关研究工作服务,发挥野生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处长黄宏坤建议,应全面提升科研人员的保护意识,依法依规保护野生稻资源,加强对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外交流交换的管理,防止野生稻种质资源流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未来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一步扩展野生稻研究的广度深度,深入挖掘野生稻中蕴含的抗虫、抗病、优质基因,为水稻育种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