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从茶园到茶杯,科技能改变什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15日版次:08

  广东构建智慧茶园。

  南方农村报记者 伍咏言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词。粤茶发展之“新”,在以新品种推动产业提质、以新模式保护古树名木、以新技术贯通链条升级。
如何续写“英红九号”佳话?
挖掘优秀资源,培育本土品种

  “英红九号”助力英德市写实了“一个品种支撑一个产业”的佳话。但距离品种“诞辰”已然过去60余年,谁将接任?辉煌又可否重演?
  “从品种选育到带动产业,需要时间沉淀。仅仅是培育一个茶叶新品种至少需要18至25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唐劲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表示,英德茶产业“一炮而红”,更多是厚积薄发,也是天时地利人和。”
  目前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贡献及科技贡献率均超80%,已育有11个国家级茶树良种、10个省级茶树良种。亮眼表现的背后仍有不少忧虑。如梅州虽是广东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本地群体种占比超1/6,并无本地特色的主栽良种。此外,揭阳、紫金、汕尾海丰及陆河等地主栽品种亦为外来品种。
  对于群体种数量多、当家品种缺位等问题,唐劲驰认为需辩证看待:“地方群体种具有区域特色,是各地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茶树品种,但因性状丰富,在不同环境、气候等条件种植,形成的香气滋味等特征并不稳定,一定程度会影响产量规模的扩张。”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梅宇指出,提升茶园稳定生产能力,需要落实茶叶适区适种、适区适制,根据茶园更新需求推广茶树新品种。
  下一个“英红九号”会是什么?答案或许并不重要,破题之举在如何挖掘本土资源、培育特色品种。
如何让古树资源生生不息?
摸清家底,加强科学管护

  古茶树是未来茶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广东潮州、韶关、清远、汕尾、江门等地均有古茶树群落遗存。其中,潮州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约1.5万株,韶关罗坑全境百年以上古茶树约3.4万株。
  分布广而散,是古茶树保护第一难。
  “这些古茶树都在深山里,需要熟悉的人才能找到。”有茶企负责人表示。如在曲江区,瑶胞会协商划定片区进深山采茶,每条村负责管理一个片区或者几个山头,“一般人进去了找不到路,更找不到古茶树”。
  为解决古茶树资源分散、难整合等问题,广东各地正设法全面摸清古茶树“家底”,通过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等手段,形成资源图谱。
  “不是所有古茶树都是优质的。应该加强调研,从资源库中挖掘表现优秀的古茶树,进一步扩大繁殖、推广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张凌云说。
  唐劲驰认为,古茶树树龄较大,吸收营养速度相对缓慢,这也意味着管理要更精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她强调古茶树的开发利用不该停留在增产层面,而是“维持生命力,为产业带来长远可观的收益”。
  潮州当地冠幅最大、单株采摘产量最高的古茶树——“大庵宋种”树龄约6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单丛茶树。五年前,该茶树受到霜冻影响,减产严重。“我们立即组织专家到现场,为古茶树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做了土壤改良,和教茶农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潮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茶树长势逐渐恢复。
  如何让古茶树枝繁叶茂?潮州以地方立法保护古茶树,率先勾勒了一幅系统“施工图”,在保障茶农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为茶农栽培和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并界定了各方义务和责任。
  除了立法规范,有业内人士建议,要落实古茶树保护生态管理试点应用与示范,涵盖病虫害标准化防控技术推广、栽培关键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内容。
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
推广机械化,产业集约化

  近年来,采茶成本加重,采茶工老龄化日趋严重。“推行机械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同样也迫在眉睫。”唐劲驰介绍,目前广东已有采茶机器落地应用,工作效率相当于人工采茶的七八倍,“但瓶颈在于需要完备的农艺措施配套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应用在名优茶上。”
  广东茶区大多属于丘陵,推广茶园机械化、智能化需进行相应的宜机化改造,如机耕路、台地、索道运输及行走底盘等,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耗费资金,但并非所有茶园都具备改造条件。
  在张凌云看来,河源、梅州、韶关、潮州等种植在缓坡或平地的茶园适合推广机械化,但陡坡山地、老树茶园则反之。据介绍,潮州有两大重要茶产区,潮安区凤凰镇多为高山茶园、老树茶园,目前以人工采茶为主;而饶平县浮滨镇多为中低山茶园,已基本覆盖机械化采茶。
  茶叶加工亦是如此。有茶企负责人表示,如果是量大的口粮茶,就实行机械化;如果是名优茶,就人工采茶再结合机器制作。
  如何将效益最大化?“广东应加强机械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推广力度,但不能说家家企业都拥有(智能化生产线),而是要走集约化发展之路,通过政府引导、协会倡导,统筹整合资源,将产能发挥到极致。”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坦言。

下一篇:无冰袋长效控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