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六旬老妪腹胀如孕妇

高难度手术切除巨大胃肠间质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7月02日版次:11

  胃肠外科联手相关学科进行手术。

  4个月前,王阿姨出现了腹胀、食欲不振和下肢水肿的不适症状。原以为只是消化不良,没想到4个月后,她的腹部竟肿胀到连行走都变得困难,宛如怀胎十月。就诊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腹盆腔里长了一个接近27厘米的肿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胃肠外科联手相关学科进行会诊后,为王阿姨量身定制了除瘤计划。经过长达320分钟的高难度复杂手术后,王阿姨体内的肿瘤被成功移除,如今已康复出院。
腹胀肿大如孕妇
  66岁的王阿姨已有四个月的时间感到腹胀、食欲不振和下肢水肿。最近一个月,她的症状加重,出现了明显的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腹部更是肿大如同孕妇,使她无法站立行走。在家人的帮助下,王阿姨坐着轮椅来到南沙院区消化内科就诊。
  经过门诊医生的仔细检查和完善CT扫描,结果显示王阿姨的腹盆腔有一个巨大囊实性肿块,其大小约为21.7厘米×19.6厘米×26.6厘米。医生考虑到这可能是腹盆腔内的一颗巨大恶性肿瘤,并且伴随有腹盆腔积液,肿瘤与肠系膜上动脉的根部及其邻近器官的关系非常密切。
  入院时,王阿姨的血白蛋白仅17g/L,表现为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双下肢水肿明显,并且她呼吸急促,无法平卧,腹围108厘米,伴有高热39.4℃,合并有低钠和低钾血症。胃肠外科余红兰副主任医师积极为患者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并通过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此外,患者的血液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感染,感染源可能与腹腔内肿瘤坏死有关,细菌已侵入血液循环。患者的身体情况难以承受手术治疗,加之手术本身风险极高,能否开展手术成了一大难题。
  考虑到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南沙院区副院长、胃肠外科执行主任马晋平教授迅速组织了多科专家进行多学科讨论,最终为王阿姨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高难度手术除巨瘤
  近日,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手术团队顶住压力为王阿姨实施手术。南沙院区麻醉科执行主任王钟兴主任医师为患者完成麻醉后,泌尿外科蒋双健医生行膀胱镜下双侧输尿管支架植入术,随后,胃肠外科余红兰、戴伟钢副主任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有条不紊地开展手术。
  术中,手术团队发现患者的肿瘤已经内部坏死感染,同时破溃形成了腹腔脓肿。清除干净后,他们进一步探查发现肿瘤与右半结肠以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血管关系密切,手术风险很大,他们沉着冷静,根据术前设计的手术方案细致解剖操作。
  经过近五个半小时的努力后,手术团队有惊无险地将腹腔内的巨大肿瘤联合右半结肠完整切除。术后,患者送ICU继续监护治疗,在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刘勇军教授团队的严密监测下,患者顺利脱机拔管,转入普通病房。
  最终,手术大体病理结果提示,王阿姨确诊的是一种少见的升结肠起源的胃肠间质瘤。目前,她顺利康复出院,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瘤体越大预后越差
  马晋平教授介绍,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可以从良性到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直肠>其他部位,原发性结肠胃肠间质瘤很少见,大部分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在50-70岁。
  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会直接影响预后。手术切除要尽量争取根治性切除,术中尽量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胃肠间质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除非有明确的淋巴结转移迹象,一般不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相关研究证实,肿瘤直径越大、病理组织学分化越差,预后就越差。
  对于部分肿瘤巨大或是特殊部位肿瘤,可进行术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术前新辅助的靶向治疗不仅可以减少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同时能增加手术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可以保护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中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