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年轻人不结婚?不是小问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8月06日
版次:
02
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已获官方披露。民政部官网8月2日发布的《2024年2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二季度,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离婚登记127.4万对。相较而言,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较去年同比减少49.8万对,离婚登记数同比减少4.3万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也创下近年新低。(8月4日澎湃新闻)
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社会继替”概念,强调了代际之间文化的传递与变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Z世代”青年作为未来婚姻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与事业成功,推迟或放弃结婚。另一方面,高昂的生活成本、房价压力以及对高质量婚姻生活的期待,使得青年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加审慎,甚至出现“恐婚”情绪。这表明,传统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正在被个性化、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所冲击。
结婚率的持续下降,首先直接关系到生育率的降低,进而影响国家的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社会抚养比失衡,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会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文化传承。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古德所言:“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衰弱,可能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与支持系统。
面对这一挑战,社会各界需形成合力,采取多方面措施:
一是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婚育的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育儿支持等,减轻年轻夫妇的经济负担。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增强民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是文化引导与教育改革。加强正面婚恋观的宣传,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渠道倡导健康、积极的婚恋观念,减少对婚姻的负面刻板印象。教育体系应重视情感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成熟的情感处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优化职场环境。企业应创造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如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以适应员工的家庭需要,特别是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提供托幼服务,减轻双职工家庭的压力。
四是增强社区支持。强化社区在婚恋服务中的作用,举办多样化的社交活动,为单身青年提供相识交流的机会。同时,社区还可以成为情感咨询和家庭辅导的平台,帮助解决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
结婚登记数下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因此,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支持的婚恋环境,让每一对情侣都能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个体的选择自由,也要引导社会形成对婚姻家庭的正确认知,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它关乎社会的未来与发展。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房改造”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房改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