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喀什茶香飘千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15日版次:11
  在新疆喀什,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地图上看,喀什在中国的最西端。三面环山,北边横卧着天山南脉,南边绵亘着喀喇昆仑山,西边耸立着帕米尔高原,东边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敞开。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流经形成了喀什噶尔绿洲,虽有杏子金黄石榴红,但喀什并不适宜茶树生长。
  不产茶的喀什,千年来茶香氤氲经久不散。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肩负着西汉天子的政治雄心,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路向西,到达大月氏统治地区(今阿富汗至乌兹别克斯坦一带)。这一趟“凿空之行”,开辟了后来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
  此后,无论是晋朝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还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西去与东来的人们,出使或商贸的队伍,在跨越天然屏障帕米尔高原的之前和之后,都要在喀什停留休整,而后,向西经克什米尔地区踏上通往西亚和欧洲之路,或南下进入印度次大陆,向东可穿越新疆腹地去往中原地区。
  这使得喀什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
  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西方的良马、橐驼、香料、葡萄,汇聚于此,喀什成为新疆最早的国际贸易商埠。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由国内的商人运销世界各地。”
  不知是西行的商人带来了茶叶,还是茶叶让商人踏上西行之路,喀什人喝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南疆气候干燥,蔬菜少、肉食多,人们发现这片神奇的树叶既可提神又助消化。
  早上的烤馕要蘸着茶吃,中午的拉条子要配上一壶茶,每餐可以没有酒但一定要有茶,炎炎夏日要喝茶,朔风凛冽更要喝茶……喀什人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茶。
  在喀什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个既像火锅又像扎啤桶、带着水龙头的铜器。这个名叫萨玛瓦尔的老物件,是他们的烧茶壶。
  当地人喝的茶,分清茶和药茶两种。
  清茶常为产自陕西泾阳、湖南益阳的茯茶。茯茶是重要的边销茶,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因为生活场所的不确定性,食物以肉类和奶类为主,喝茶可消除腹中油腻感与补充维生素。茯茶以粗老茶叶为原料,紧压成砖,价格实惠,易于运输和贮存。饮用时放入铜壶烹至茶色渐深,才能使茶叶的滋味充分释出。
  药茶以高良姜、小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孜然、胡椒、干姜、藏红花、玫瑰花等天然植物经加工磨制而成,根据所加药材不同,有着不同的功效。配方,则是一代代喀什人不断研究、改进沿用下来。
  “加茴香促消化对胃好,加丁香对关节炎、风湿康复有帮助,加白豆蔻可改善睡眠。”喀什古城阿尔亚路的药茶巴扎(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上,药茶店老板如数家珍。这里随处可见药茶店内摆满琳琅满目的药材,散发着不同的香味,种类多达数百种。
  唐宋时期,喀什古城已经出现茶馆。罗马人在广场传递信息,停驻喀什的商人们在茶馆洽谈生意、交流商机。今天,喀什的茶馆依旧人头攒动。
  从艾提尕尔清真寺出来,右转沿着吾斯塘博依路走到与菜巴扎路的交界处,有一家百年老茶馆。因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已成为当下喀什最火的打卡点。
  茶馆经营者买买提克里木·买买提每天清晨准时开门迎客。老人们提着刚烤好的馕来到茶馆,盘腿坐在土炕上,喝茶、吃馕、聊天,一如他们的先辈们。当聊至兴起,有人弹起热瓦普,有人打起手鼓,有人翩翩起舞。大半天就这么打发过去了,大半辈子就这么悠闲地度过了。
  从丝绸之路到茶马互市,再到清朝末年的“边销茶”重镇,而今的喀什,更多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回到古城。他们开起茶馆迎接不同肤色不同面孔的茶客,把六大茶类带到喀什,丰富当地人的饮茶选择,研发出不同口味的喀什特色新茶饮,通过网络将传统药茶卖到全球各地去……
  古老的城古老的茶,穿越千年的风沙,愈发鲜活年轻。
□林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