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玩梗与刷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15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每天打开手机,随便点开一个视频或一篇文章,弹幕和评论区里的梗总能让人眼花缭乱。“恰饭”“爷青结”“大冤种”“绝绝子”……稀奇古怪的梗总是层出不穷,常常是旧梗还没消化,新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我们的生活。
  所谓“梗”,实际上来自相声术语“哏”。随着网络的传播,梗的含义扩大引申,大到新闻事件,小到情节插曲,或者图片文字,只要火到被别人不断引用都可以叫“梗”。网络爆梗的频出造就了大量“刷梗”现象,整个网络都陷入“梗文化”的狂欢。在网络语言中,“刷”是指通过重复的行为方式获得经验道具、提升游戏级别的一种操作方式,而“刷梗”就指大量复制“梗”的行为。简单来讲,刷梗行为可以分为下面两种:
  一种是盲目跟风的刷梗行为。比如在有潜力的视频节目中会发现满屏“火钳刘明”,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刷屏“双厨狂喜”,但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火钳刘明”是“火前留名”的谐音,“双厨狂喜”是看到自己喜爱的两个作品同时出现时的喜悦心情。不清楚在说什么、为什么说,因为大家都发,就盲目跟风刷起了相同的梗。这种盲目跟风的“刷梗”行为可能会在一次次重复中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另一种是乱用梗的刷梗行为。比如《JOJO的奇妙历险》火的时候,很多人遇到机会就刷里面的经典台词“我不做人了”,弄得不了解的人摸不着头脑。再如,由于法国在二战中军队战斗力很差,投降很快,于是就出现了“乳法梗”(“乳法”谐音“辱法”)。一段时间里,有些人甚至在讨论法国光辉历史时也评论“乳法时刻”,就让人感到无知者的可怕。梗怕出名猪怕壮,不分场合地乱用,“好梗”也就成了“烂梗”。
  盲目刷梗行为引起人们的反感,于是乎,人们就把乱刷梗的人贬称为“梗小鬼”。“小鬼”原指阴间地位低下者,后来指鬼神的差使,也可以用作对人的蔑称。但网络语言里的“梗小鬼”其实起源于日本,传到国内之后,用来指不分场合到处乱刷梗的人,含有一定的贬义。随着“梗小鬼”产生的还有“梗警察”。顾名思义,“梗警察”就是维护梗的正统性、反对“梗小鬼”刷梗的人。当然,“梗警察”也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他们类似于“键盘侠”,好像有一种优越感,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玩梗行为,甚至污蔑别人是“梗小鬼”。
  同样是在网络中用梗,“玩梗”和“刷梗”有着很大不同。“玩梗”指把某些作品中的桥段剥离出来,并用这些桥段与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行互动,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增加幽默感。而“刷梗”更多指大量、盲目地复制梗。事实上,“玩梗”和“刷梗”有着同样的基因,“刷梗”其实就是一种过度的非理性“玩梗”。    □阚晓杰

上一篇:畏蕙?畏葸!

下一篇:预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