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 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27日版次:06

  化橘红鲜果。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陶磊 胡亦赟

  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经安全性评估,现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记载,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橘红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泡茶、煲汤、炖肉、入菜,传统方式制作饮料、糖果、蜜饯果脯和糕点等。
三年申报终入选
  药食同源是指一些物质既可作为食物又可作为药物使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如近年来大火的陈皮,也是典型的药食同源的代表。茂名和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推动化橘红增补进入食药物质目录申报工作,于2020年底筹划,2021年初启动,2022年起全面大力推动,开展各项化橘红安全性评价工作。
  此前,尽管化橘红具备“药食”两用历史,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有收录,但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却没有收录。因此,化橘红法理上仅限于药用,尚不能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2024年4月23日,卫健委食品司向各省健康单位定向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的函件,征求将地黄、麦冬、化橘红和天冬这四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当中。这意味着被誉为“南方人参”“中华咳宝”的化橘红将有很大机会加入药食同源名单。
  此次化橘红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意味着其在食品与药品领域的双重属性得到认可,药食同源地位的确立将进一步拓宽化橘红的应用领域,推动其在食品加工、保健品开发、餐饮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有望催生一系列以化橘红为主要成分的创新产品。
  规范化、标准化的监管将有助于提升化橘红产品的品质和信誉度,增强消费者信心,进而带动市场需求增长。
年产值超百亿元
  作为茂名“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产业的代表之一,化州已成功申报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鲜果6万多吨,干果1.2万多吨,涵盖15个乡镇240个行政村,产业链受惠人口超40万人。化橘红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2亿元。此外,当地先后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化橘红质量等级》等10项地方标准,构建广东省化橘红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技研发中心,创建1个化橘红产业“博士后工作站”,取得国家专利技术30多项、欧洲发明专利4项、国家保护处方3项。
  化州以化橘红为抓手,全力打造化橘红“12221”市场体系,荣获广东省“十大优秀案例奖”。“线下”建化橘红创意街、金融银行等,设专卖店1000多家,举办9场高质量品牌营销会。“线上”设销售网点超1万个,组建电商团队122个,成功联合河北省高碑店市、京东、首衡集团共建化橘红电商平台与配送中心,入选“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化州市力推化橘红药食同源认证,发布化橘红胎食品类地方标准,成功出口化橘红润喉糖,实现化橘红食品类产品出口“零突破”。
  化橘红正式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将有力促进“化橘红之乡”化州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化州建成化橘红产业博览中心等6大化橘红文旅综合体,连续举办8届化橘红赏花节,品牌价值达110.9亿元,入选广东非遗手信。成立化州市化橘红文化研究会,定制化橘红邮票等文创产品,编排化橘红曲艺诗歌,化橘红非遗工坊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化州橘红康养之旅、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分别入选首批广东省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特色村名单。化橘红这一流传千年的“土特产”已成为化州市的亮丽名片,它不仅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