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高凉墟的老酒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12日版次:12
  粤西农村有句老话:北赶大集,南趁细墟。“墟”是南方乡村百姓对集市的通称。沿着高凉墟新建的人行天桥往东走,是一条青砖路。夹道两旁是一排小黄竹,瘦长躯干,黄肚皮,绿蓬头。衬着青砖路上的几把蘑菇状遮阳伞,伞下木桌竹椅,三五人群,读书品酒,甚是清雅自在。小黄竹的尽头是一家“老酒馆”。
  酒馆其实是新建的,迎面是一个仿古的蒸酒设备,店主走过来,笑着说:“我们用的是最传统的蒸酒手艺,用新鲜的农家糙米。走,带你们去看看蒸馏。”
  蒸馏室不大,两个固定好的木桶,一大一小,小木桶用小钢管连接一个圆柱容器,容器里装载着蒸馏出来的液体——酒。可是,是在哪里供火蒸馏呢?“火在屋外,”店主抿嘴一笑,“墙体相通,屋外生火,屋内蒸馏。”这种隔墙生火的方式还是第一次听说。
  店家说,现在一般制酒蒸馏用的都是电蒸炉,他们蒸馏用的还是土方法——烧柴。不过,烧的不是普通的柴草,是荔枝柴。高州是荔枝之乡,就地取材,很方便。相比其它木柴,荔枝柴耐烧,燃烧时温度更高,双蒸出来的酒品也更好。蒸酒用的水也不是普通的自来水,是八公里外大山上的泉水。每天清晨,开着三轮车取几桶山泉水回来,蒸酒就有着落了。若是遇着旱季,泉水供应不足,是宁可不开锅蒸酒也不用普通的自来水将就的。
  酒馆的南侧有张茶桌,摆放着以双蒸酒为基酒浸泡的各种果酒。紫红的稔子、黑色的桑葚、金黄的樱子、灰褐的风流果,它们安坐在酒瓶子里,酿就岁月的芬芳。茶桌的后方是一个酒柜,陈列着各种成品酒。几个外地游客拿着相机在酒柜前端详,旁边是两个衣着简朴的大叔,听口音是附近的买酒客。
  一个红光满面、皮肤黧黑的粗壮大汉说:“牛大力酒好,强筋活络,我家常年备着,喝几口落田下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众人听罢,大笑不已。欢乐的气氛盈满整个酒馆。
  我们坐下来品酒。揭开酒瓶子,馥郁的酒香一下子窜了出来,满屋子都是。在和这个90后的店主聊天中得知,店主的蒸酒手艺,是从祖父那一代流传下来的。酒馆最初是个家庭小作坊,父辈靠着农耕和蒸酒的小生意,养活一家老小。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老人年纪也大了,店主也曾想关闭这个盈余本就不多的酒坊,但老人坚持:传统手艺不能丢。小酒坊名声做开后,成了乡里的粮管所酒厂。
  言谈间说到,如今酒厂转变经营策略,改造成了网红老酒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打卡品酒。这一举措不仅宣传了当地的酒业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悠闲自在的放松场所,并助长了经济增长,可谓一举多得。
  聊毕,起身,我们顺着酒馆往里走,一抬眼,竟到了馆外。沿着馆外的阶梯拾级而上,有一家菜馆。我们决定进馆解决晚饭,点了几道当地的特色菜。鱼汤香气弥漫,醇厚无腥;香菇炒鸡,嫩滑清香;芹菜木耳甜脆爽口。一问炒菜的佐料,服务员指向窗外:喏,用老酒馆家的白酒烧的菜。
  窗外暮色四合,街灯亮起。青砖道上影影绰绰的人潮,涌向小黄竹掩映下的老酒馆。乘着夜兴,呷几口小酒,微醺,忽然想起老酒馆门前的那副对联:茶到微浓无倦意;酒至半酣有神思。
□石雪萍

上一篇:书信的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