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7版: 种业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
构建利益共享新机制 促进水稻种业创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0月15日
版次:
07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植宏
日前,在首届安江杂交水稻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作《水稻分子遗传育种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报告。
市场呼唤优质、多元化品种
“良种是确保水稻安全生产的核心。提高水稻单产至关重要,尤其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万建民指出,作为全球第二大水稻种植国,我国水稻总产却稳居第一,这主要得益于更高的单产。2023年我国水稻平均单产为475.8公斤/亩,已提升至1949年的3.8倍,是目前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
“我国的稻米品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万建民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产量提高,品质改良起步较晚,稻米优质率偏低。我国缺乏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各类优质稻米,亟需创制功能型新品种,开发营养专用稻米产品。
“全国大约3.4亿亩盐碱地有待开发,仍然缺乏耐盐碱水稻品种。”万建民表示,多抗、耐逆、养分高效利用品种也是目前市场和广大种植户所亟需的。
水稻育种迈入智能设计时代
以“BT(生物技术)+IT(人工智能技术)+DT(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目前发达国家的种业公司基本处于育种3.0阶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大型跨国种业公司进入4.0阶段(分子设计育种)。而我国正从2.0阶段(杂交育种)向3.0阶段迈进,与跨国公司存在代际差。
“基因资源挖掘成为全球竞争焦点,趋向高效化规模化发展。”万建民表示,品种培育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关键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
会上,万建民分享了水稻育种的趋势:在种质资源上,鉴定向规模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全景组学成为系统解析优异种质的重要方向。在基础研究上,基因资源挖掘、多性状协同改良等不断取得突破,泛基因组构建成为基因资源规模化发掘的重要手段。在育种技术上,底盘技术、前沿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在品种创制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国前沿育种技术短板突出
“我国是生物技术研发大国但不是核心技术策源地,尚未掌握基因编辑CRISPR技术核心方法与关键改进原始专利。”万建民表示,目前我国的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一是核心技术专利缺乏,我国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二,但与美国差距较大。美国高价值专利是我国的30.7倍,占据生物技术核心专利70%。基因编辑底盘工具、合成生物元件、全基因组选择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前沿育种技术应用滞后,全基因组选择、大数据等技术尚未广泛应用。
此外,我国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有待提升。一是国外资源引进有待加强,我国水稻资源中国外资源占比仅20%。二是精准鉴定规模有待扩大,国家库存资源仅14%左右完成精准鉴定,三是鉴定技术有待升级,高通量表型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应用较少。
如何构建现代高效种业创新体系?万建民认为,要在利益共享上深度融合,构建利益共享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校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优势和企业的品种选育、推广应用优势。在科技投入、人才培育也要发力。
万建民建议,一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增强源头创新。二要强化育种基础研究,加固理论基础。三要突破关键技术,构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四要培育突破性品种,提升种业竞争力。五要构建现代高效种业创新体系。六要完善优化种业政策。
上一篇:
北京全力打造“种业之都”
下一篇:
行业专家齐聚 共话玉米产业
上一篇:
北京全力打造“种业之都”
下一篇:
行业专家齐聚 共话玉米产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