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面馆的生意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15日版次:12

  连续三天,我天天来吃面。 视觉中国供图

  重庆小面,以其麻辣鲜香的特色,在全国众多流派的面食中独树一帜,不但是本地人“早餐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不少外地人到重庆必须品尝的美食。
  我在山城逗留的那几日,就整日流连在街头巷子,寻找这些隐藏在市井街巷里的“味觉密码”。其中有一家看似简陋的小面馆,令我印象深刻。不起眼的小店门外,随意摆放着几张桌子、几条凳子,客人们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有的就干脆站在外头,手里端着面碗,筷子挑拌着往嘴里送。
  店主是一对干净利索的“80后”夫妻,男的掌勺下面,女的打调料。我这人有个习惯,到一处吃饭,必想方设法与老板搭话,以期学到个一招半式,回头改善自家厨房的手艺。这家面馆的小面,非常对我的胃口,软硬适中,辣度柔和,让人“嗦”完禁不住想再来一碗,我就起了“偷师”的心思。
  老板忙碌着,没空与我搭话,不过我脸皮厚,记住了店名和位置,连续三天,天天来吃面。来的次数多了,我发现一个现象:每次来总会有人在排队,但每回排队就那么六七个人。
  这天下大雨,食客们不似往常那么频繁,我趁着老板空档的时候,递了支烟,打开了话头。
  老板姓罗,暂且称他“罗师傅”罢。听罗师傅讲,他之前的面馆市口比现在的更好,顾客盈门,哪怕只卖半天,月入过万元妥妥的,也因为生意太好忙不过来,还单独请了亲戚过来帮忙。不过后来租的门面不能用了,换了个地方,生意热度就降下来了,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周围又多了好几个面馆,生意一度不景气。
  不过,面好不怕巷子深。罗师傅说:“我除了做小面,其他也不会。有点心思,全用在小面上了。”“小面店街上到处都是,配料就那么几样,看着简单,但想做好吃了却不容易。”“看老板(指我)你是外地人,也不怕你学了去,你看看。”
  罗师傅指给我看:“我给调料专门定制了刻勺,一勺下去筷子一刮,就是一平勺的量;煮面有定时器,一把面条丢锅里,定时器一响就捞出来,再放进锅七上八下就进碗;辣椒油也是专门鼓捣出来的,选取了三种口感最佳,吃完后胃最舒服的辣椒。”
  听着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我没想到一碗简单的小面背后有这么多复杂的流程,不仅对罗师傅心生钦佩。我又夸他家生意好,什么时候来都有人排队。
  罗师傅笑笑说,人就是这样,没人排队吧,他会认为你生意不好,东西难吃;排队的人多了吧,他又会觉得耽误工夫,转身就走了。
  我问:“那怎么办?又不能控制排队人数啊。”
  罗师傅微微一笑:这还不简单,人少时手脚放慢一点,人多时手上利索一些,排队多少,全靠自找哦。
  我恍然大悟,难怪每次我来,外头排队就那么六七个人,敢情是罗师傅“手动控制”的啊!小面馆,大学问;小老板,大智慧。罗师傅的面馆红火,除了堂食的客人,还接着美团外卖的单子。
  过了饭点,面馆的客人慢慢少了起来,罗师傅又下了五碗面,我问他为啥没人了还下面。罗师傅用手一指,你晓得我楼上是做什么的吗?
  我抬眼一望,那是家足疗店。我更加纳闷了,一个小面馆,一家足疗店,八竿子也打不着。罗师傅说:“这个面条就是给足疗店送过去的。”
  罗师傅的妻子这时候过来插话:“你看人家足疗店女娃儿多,长得又乖(漂亮),天天上杆子送面条。”
  我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罗师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别听我婆娘乱讲,我送小面上去是为了做生意。”
  您还别说,我又细问一下,原来这家足疗店的店长是安徽人,人家本来对重庆小面一点也不感冒,但罗师傅开始的时候,每天下午四点半就送几碗小面上去,让她们点评(白吃)。
  罗师傅说:“一碗面,值不了几个钱。一连送了三天,你猜怎么着,光楼上足疗店客人,每天就要卖出去三十多碗呢。”
  实在绷不住了,我竖起大拇指说:“罗师傅,你这头脑,大才啊!”罗师傅摸了摸后脑勺,笑着说:“不怕你笑话,我初中毕业,没啥文化,喜欢看书而已。”我看着面馆的角落里竖着几本泛黄卷边的《大众经济学》《经济学思维》《底层逻辑》,不知道是被罗师傅翻黄的,还是被这小馆经年的油烟熏黄的。
  人人都说“山城慢”,遍布山城各个角落的江湖菜馆和火锅店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的休闲气息。在这散漫氛围下的罗师傅却比其他人多想一步、多做一点,也因此享受到所带来的红利。
  如今,不少人都在抱怨“大环境不好”,与其怨天尤人,不妨学学山城的罗师傅,学学小面馆的生意经,在“拒绝内耗”的同时,试试“自我提升”,没准就此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韦浩浩

上一篇:一子送终

下一篇:那只黄焖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