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自信的“拿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31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拿捏”一词最早见于明清的白话文小说,主要是贬义用法,一是表示“要挟、刁难”,二是表示“故作姿态”。例如:
  (1)咱们这样人家,固然不仗着自己做,但只到底知道些,日后才不受人家的拿捏。(《红楼梦》第九十二回)
  (2)头一遭叫是初相识,第二遍相会便是旧相识了,晁大舍也不似昨日拿捏官腔。(《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例(1)中的“拿捏”表示要挟、刁难。例(2)中的“拿捏”表示故作姿态。
  在现代汉语中,“拿捏”的基本意义是“把握、掌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如“拿捏分寸”“拿捏时机”等,这是中性用法,不带有主观性较强的感情色彩。而近来流行的“拿捏”有了新的含义,所表示的是施为者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对某种事物、状态控制自如,这一“拿捏”多用于褒义的表达。例如:
  (3)日渐走向成熟的婚恋综艺,慢慢形成了一套“拿捏”观众情绪的方法。(《齐鲁晚报》2022年11月13日)
  (4)请他介绍装备,他如数家珍;操作起来,更是妥妥“拿捏”。(《厦门日报》2022年10月25日)
  (5)现在的中国早已变了样,亿万人民“气质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到处是高质量精神小伙和自信女神”。(《人民日报》2022年6月6日)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拿捏”都突出表现了施为者极强的掌控能力,“拿捏”是言者对于施为者能力的高度肯定。
  从句法表现来看,“拿捏”的前后常常搭配一些程度性成分,如“拿捏”后出现的程度补语“死死的、稳稳的”,“拿捏”前出现的程度状语“妥妥、分分钟”。动词“拿捏”受到语义感染,从而具有了一定的程度意义。
  从语义关联来看,“拿捏”所表现的积极掌控义是词义深化导致的。“拿捏”一词在“把握、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在词义发展过程中,“把握”的强度不断加深,达到了“掌控”的程度。无论是人还是事物,只要处在施为者的掌控能力之内,对于施为者而言,“对方这个人”或“面临的这件事”对自己来说都是能轻松应对的,因此“拿捏”扩展出了积极掌控义的用法。
  从流行方式来看,“拿捏”一词的流行可以说与它所搭配的表情包——一个简单的捏合手势加上“拿捏了”三个字不无关系。图像相对于文字而言更能吸引眼球,更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记忆储存。
  在日常聊天中,采用表情包的形式评价对方“拿捏了”,是言者对听者能力的赞赏;而将“拿捏了”用在言者自己身上,则是体现自己对经手的人或事有很好的掌控力,是言者在向听者传递自己的能力很强,是值得被信任的。在配合表情包使用的一来一往的交际互动中,“拿捏”一词的积极掌控义被迅速广泛传播使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自信力的大幅提升,像“拿捏”“完胜”“秒杀”“吊打”等体现施为者占据主导优势地位的词语不断出现,形成一组词群,流行在大众日常交际中,成为语言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刘明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