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土地复耕,为何成了“面子工程”?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26日版次:02
| 来论 |
  日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香山街道茂林社区的村民反映,村中多处耕地恢复地块在完成初步复耕并收获后,近半年来一直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对此,香山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称,这些地块共涉及三十多名农户,政策鼓励将土地集中流转给种植大户,因此,他们正与农户协商,试图让一两位农户统一承包进行种植,而耽误了时间。目前,街道办计划在12月份,将土地移交给社区,再分配给农户使用。
  耕地恢复项目本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恢复被占用或废弃的土地,使之重新焕发生机。然而,当这些土地在短暂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沉寂,我们不得不质疑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贯彻。正如上述报道所揭示的,项目启动之初,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了农作物的种植与收成,但这仅仅是表面功夫。一旦通过了上级的验收,这些土地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种只求一时之功、不顾长远发展的行为,无疑是将土地复耕变成了“面子工程”。
  耕地荒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流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留下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没有了勤劳的双手,再肥沃的土地也只能沦为荒野。
  除了劳动力流失外,农业生产的低经济收益也是导致耕地荒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虽然再创历史新高,但仍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土地,前往城市寻找更高的收入来源。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力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面对微薄的农业收入,农民的选择无可厚非,但这却让农村的土地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地。
  而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是导致耕地荒废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运输。以某村庄为例,由于缺乏灌溉设施,农民只能依赖自然降雨进行农业生产,一旦遭遇干旱,庄稼往往颗粒无收。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逐渐消退,最终导致土地荒废。
  面对耕地恢复后再次荒废的现状,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寻找解决方案。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其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交通等条件,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广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耕地恢复后再次荒废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自身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破解这一难题,让每一寸土地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