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麦田“种光伏”是对营商环境的破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2月17日
版次:
02
近日,咸阳礼泉县苏先生向媒体反映,其放弃年薪50万工作,投入900万返乡承租千亩农田搞规模化种植,却被光伏桩“鸠占鹊巢”,部分麦苗也被铲除、践踏,好好的乡村发展美事演变成一桩糟心闹剧。(12月16日华商报)
苏先生的故事本应是一段激励人心的佳话。从汽车企业的研发精英到麦田里的耕耘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落叶归根”的深情与“反哺家乡”的担当。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看着自己改良后的土地逐渐焕发生机,一场突如其来的“光伏之灾”却将这一切化为泡影。麦田被毁,光伏桩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表面看这是对苏先生个人财产的侵犯,更深层看这是对乡村创业热情和乡村营商环境的一次重大伤害。
此事的危害,首先体现在对契约精神的践踏。在法治社会,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苏先生与村民签订的流转合同,本应是双方信守的承诺,却在利益面前变得脆弱不堪。部分村民的“一地二嫁”,侵犯了苏先生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无疑会让其他潜在的乡村创业者心生畏惧,对乡村投资的口碑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此事件也暴露了乡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管漏洞。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如何确保流转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如何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是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严峻课题。苏先生的遭遇表明,乡村土地流转的审批、监管等环节可能存在严重失察。这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对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乡村营商环境,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首要之务,是强化法治意识,严惩违约行为。对于“一地二嫁”等违约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予以严惩,让违约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引导乡村社会树立正确的契约观念,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
其次,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出台更加详细、可操作的土地流转规范细则,明确流转程序、权利义务与责任边界。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建立土地流转实时监测平台,实现对土地流转过程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启动调查处置程序,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合规。
再者,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增强基层自治能力。同时,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确保乡村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最后,营造尊重创业、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资金补贴、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同时,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激发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让乡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
苏先生的遭遇,虽然令人痛心,但也是我们反思与改进的契机。只有深刻汲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乡村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乡村建设,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作者:萧飞,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专项整治”
上一篇:
下一篇:
“专项整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