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十香园,岭南画派摇篮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09日版次:11
| 广州花事 |
  20世纪初期,中国画坛上有“岭南三杰”之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广东创立了“岭南画派”。岭南画派以粤港澳画家为主要成员,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成为新派中国画的代表之一,其宗旨是建立现代国画,倡导艺术革命,折衷东西,融会古今。作品多画中国南方风物风光,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采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章法、笔墨不落陈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标准。
  追溯岭南画派的源流,不能不提到清末广州的一座园林——十香园。这座庭院式园林,位于当时的番禺县隔山乡(今海珠区昌岗街道),兴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画家居巢、居廉(合称“二居”)创作和授徒之所。居巢和居廉是堂兄弟,两人相差17岁,居廉起初追随兄长学艺,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则师从居廉,在十香园开始艺术生涯。由此,“二居”被尊称为“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十香园被誉为“岭南画派发源地”“岭南画派的摇篮”。
  居巢(1811—1865),自幼学画,少年时即享有画名,擅长国画,涉及山水、花鸟、草虫、人物等题材,尤其精于草虫,同时在书法、诗词上也有较高造诣。居廉(1828—1904),20岁起随居巢学画,擅长画花鸟、草虫、人物,能用指头作画,后博取众家所长,在继承“没骨法”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撞水”和“撞粉”法,自成一家。居氏兄弟早年随广西按察使张敬修(东莞人)于桂林军中任职,但并未具体事务,主要是作画、授徒。据称,“二居”在广西自由自在,常常到野外写生,追逐花鸟草虫描摹作画,务求神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敬修辞官退隐,回东莞兴建了后来成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居巢、居廉随同于可园、道生园(两园相隔仅数百米)居住,道生园主人张鼎铭(张敬修之侄)对居廉十分敬重,曾专门派人搜集奇花异草、雀鸟虫鱼提供写生之用。这一时期,是居氏兄弟艺术创作的兴盛期。
  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敬修在可园病逝,居氏兄弟回到故里——广州府番禺县隔山乡,修建了一座供自己创作和授徒的庭园,也就是十香园。十香园,因园中种植有素馨、茉莉、瑞香、夜来香、鹰爪、夜合、珠兰、君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而得名,但并不限于这十种花,还有各种花草树木,琳琅满目,堪称一个私家植物园。十香园其实是由居巢先前的画室“啸月琴馆”(又称“隔山草堂”)扩建而成,整体上模仿可园,建筑面积并不大,约690平方米,设有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馆等,外面就是隔山涌(海珠涌)。遗憾的是,十香园建成的第二年,居巢便因病辞世,安葬于瑶溪(今海珠涌中段)之畔。
  自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居廉长期生活在十香园内,以作画、卖画和授徒为生,再未离开,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逝世。十香园的香花芳草,以及雀鸟、池鱼、昆虫等,带给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与题材,他的《十香图册》《花卉草虫图》《群芳竞妍册》《二十番花信风图册》等作品,均是深入观察体会的精品佳构。据高剑父回忆,居廉常常于花丛草丛、豆棚瓜架之间观察动植物的形态,甚至会在夜里挑灯引诱草虫,“专向大自然里寻找画材,以造化为师”。
  十香园以“蒙馆”的形式授徒,居廉的教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师徒模式,同时有多个学生学习,不光在室内临摹,还时常到户外写生,现场活学活用,颇有新学意味。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绘画观念,居廉都是一个革新者,可以说开启了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他所培养的学生,包括杨元晖、陈芬、李鹤年、陈鉴、伍德彝、张纯初、容祖椿、梁鹤巢、关蕙农、高剑父、陈树人、周绍光等,每一个都是岭南乃至中国画坛上响当当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广东将近八成的美术教师都源出十香园。因此,说十香园是近代岭南美术的发祥地,毫不虚言。
  居廉去世后,十香园由其后人管理。“抗日战争”期间,园中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今夕庵、啸月琴馆被拉塌了。20世纪5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建设时,之所以选址于昌岗,就因为靠近十香园。1999年,居氏后人将十香园捐献给广州市政府。2000年开始,十香园修缮工程启动,至2010年全面修复完成。现今的十香园,基本已恢复原貌,其中“紫梨花馆”为保存下来的建筑,是居廉生前设帐授徒的场所,门口的匾额为晚清书法家、居巢之孙居秋海所题,另有一块留存下来的“十香园”匾额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杨其光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年)所书。此外,园中设有《“十香园”与居巢、居廉》专题展览,从中可以了解十香园历史以及“二居”生平事迹、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
□安石榴

  居廉笔下的金粟兰与石蛙,夜来香与黄蜂。                                                   广州艺术博物院供图

下一篇:德庆竹篙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