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春捂养生 守护健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11日版次:11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也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春主风令,入春后皮肤腠理疏张,易为风邪所侵,因此应适当“春捂”。
  春季,气候常常呈现出乍暖乍寒的特点。随着气温的回升,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体表,对于寒邪的抵抗能力相对减弱。当遇到“倒春寒”时,许多人,尤其是老人、儿童、产妇以及慢性病患者,会发现自己并不像秋天那样耐寒,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生病。此时,“春捂”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春捂”究竟有哪些保健作用呢?
  首先,“春捂”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无论季节如何变换,人体的体温总是维持在大约37℃左右。这一恒定温度的维持,一方面依赖于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增减衣物来实现。如果春季过早地减掉衣物,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机制,进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其次,“春捂”还能有效地抵御风寒。明代医家汪绮石指出:“春防风,又防寒。”春季,人体如同自然界一样开始复苏,皮肤细胞变得活跃,毛孔逐渐张开。此时,如果冷风袭来,人们就会感到格外寒冷。而“春捂”正是为了抵御这种春季的寒气,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此外,“春捂”还有利于人体适应季节的变化。初春时节,寒流和强冷空气时常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如果过早地脱掉厚衣服,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变化,从而容易诱发疾病。因此,“春捂”不仅是顺应阳气生长的养生需要,更是适应春季天气变化特点的保健良法。
  在“春捂”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具体的部位。古人认为,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捂住肚子、脚和背这三个关键部位。
  肚子主要是捂住肚脐(神阙穴),这样做可以鼓舞脾胃阳气,尤其对于一些胃部怕冷、容易腹泻的人来说,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保暖至关重要。因为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春季也不宜过早穿单鞋。
  背部则属阳,贯穿整个背部的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后腰又为肾之府,胃肠道不好的人以及肾阳虚的人,在春季也要注意保护背部和腰部,避免受寒。
□粤中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