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清华教授跨界养虾 实现亩产1500公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13日版次:10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段云岭曾参与三峡工程、天津供水工程等项目,机缘巧合下与宁夏乡村结缘,研发出国内领先的陆基海水养殖系统,从“辛苦养了三个月,最后只捞一盘虾”,到实现对虾亩产1500公斤。
  宁夏银川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养殖户引进了鲜嫩可口的南美对虾饲养,但南美对虾的成活率低、尾水处理难等问题,使养殖户频频犯难,心生退意。于是,当地政府联系上在水处理方面经验丰富的段云岭。
  “起初以为只是养虾的尾水处理,让各项指标达标就行。”可一系列程序下来,养殖虾所得收益,还不够水处理的电费。
  段云岭意识到,必须对养殖水进行深度处理。于是,段云岭带领课题组踏入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当地成功建立了清华大学设施水产养殖综合试验平台。
  他们查阅了近10年关于水质处理的研究文献,按照其中流程正式启动养虾实践,可惜“第一次就失控了”。经过3个月的辛勤养殖,原本预计能捞出50多公斤的鲜虾,却只捞出了一盘。“在沉闷的氛围中,我们就着闷酒,把虾煮着吃了。”段云岭心里盘算着对策,“这么多年,我们做的东西,市面上没有现成的。”
  在实际养殖中,段云岭发现,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是一种水产养殖技术:生物絮团。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其他有机物混合而成,为虾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同时能够调节水中碳、氮含量,净化水体。但虾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会附着在生物絮团上,致使絮团疯长,影响水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开始了长达3年的试验。经过多次失败,课题组终于找到了能“吃掉”多余物质的菌种。段云岭提出,将硝化菌与养殖池内多类微生物“嫁接”,最终成功营造出一个适宜养虾的水环境。
  从2019年只捞出3公斤虾,每只约重37克,到2024年亩产1500公斤,每只约重64克。6年时间,清华团队在水资源短缺的村庄,开拓出一片适宜南美对虾生长的“汪洋”,让当地养虾农户增加了收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段云岭团队还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教学,为当地培养了专业化渔业人才。“我们设计了一个现代化工厂,在密封空间中,建立全自动化养殖系统,未来将实现无人值守的全年生产。”段云岭说。
□李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