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山冲沟里的 猪血豆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15日版次:12
  在贵州苗岭村寨,一次寻常的农村宴席上,我偶然间发现了惊艳的味道——猪血豆腐,一道看似简单却里藏乾坤的家常菜。
  初尝时,那片暗红色的豆腐片,口感细腻如粉,似乎未曾沾染丝毫肉粒,带着一种素雅的纯净。然而,细细咀嚼之下,一股微妙而幽暗的油荤与肉香悄然浮现,让人不禁疑惑:这究竟是荤菜还是素菜?旁人见状,笑而不语,只是指了指旁桌的一位大爷,示意我答案就在那里。
  大爷酒足饭饱,满脸红光,听闻我的好奇,便热情地邀我去他家中一探究竟——他家就是做豆制品的,天天在山冲沟口的菜市场销售。山冲沟里的村寨巷道曲折,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一进厨房门,便见那炭火熏烤的猪血豆腐,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觉得这既传统又洋气——传统在于那熏烤的工艺,与香肠、腊肉、腊排骨的做法一脉相承;洋气则在于炭火之上,竟是一层层铁架子,像烘焙面包一样整齐地排列着猪血豆腐,从下到上,共计七层,每日上升一层,七天方得出炉,显得格外科学。
  大爷介绍,这其实是猪血豆腐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而前面的步骤,与寻常做豆腐并无二致:石磨磨黄豆,过滤豆浆,点豆腐。不同之处在于,豆腐被捏碎后,便与新鲜猪血一同搅拌,再加入切碎的大肥膘,直至不干不稀,恰到好处。大爷的儿子,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汉子,手法娴熟地将这些混合物搓圆搓实。我试了下,一个个实心的豆腐球,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极了体育课上的小号实心球。
  这些“实心球”被白菜叶包裹,置于柏树、香樟木、榛子木等柴火上慢烤数日。随着烟气的升腾,风味逐渐凝聚,最终成就了那一个个泛着深红油光、血与豆腐浑然一体的猪血豆腐。这每一步,都需要亲历亲为,非机器所能替代。可以说,每一块猪血豆腐都蕴含着人们的辛勤与智慧。
  我好奇地问起这食物的由来。原来,几百年前猪血豆腐的发明是为了解决食材保存的难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苗家人用这种方式,将不易保存的豆腐、猪血、肥膘转化为美味且耐久的佳肴,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避免了食物浪费。
  站在山冲沟口的菜市场,望着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恍然明白,在苗家山寨,这样的食材,承载着一份深厚的文化情感与乡土记忆。而那份独特的猪血豆腐香,时常在我心头萦绕,那是幸福的滋味。  □付令

上一篇:今夜偏知春气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