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全国人大代表、“新农人”林家如:

创新模式支持农村自建房拆旧建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08日版次:04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林家如,希望把农民的心声带到两会上。

  南方农村报记者 徐臻

  “现在有不少老百姓手里是有一定存款的,其居住条件也不算好,但要拆旧建新,他们可能又不敢轻易动用存款,或面临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经理林家如长期关注农民住房、种粮收益等问题。她呼吁,采用创新模式推动农村自建房拆旧建新。
  “我生长在农村,希望把农民的心声带到两会上,让他们不仅有地种、种得好,而且住得好。”林家如提到。
撂荒地种出“金稻穗”
  走进东农实业的种植基地,连片的稻田禾苗青翠。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撂荒地。“当时村民们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种田,酸化、盐碱化的土地让农作物产量越来越低。”林家如回忆道。
  2011年,她毅然辞去电视台的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湛江吴川,创立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面对土壤改良这道难题,她专门请教农业专家,通过深翻晒垡、平整土地、修建排灌系统,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目前,公司改良的撂荒地超过2000亩,示范带动1800多户农户种植其优质稻米,更孕育出“稻虫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每亩地增收2万多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谈起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林家如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复垦改良需要“一地一策”的科学态度。“不同撂荒地的土壤性质不同,有些是酸化退化的,有的受海水倒灌而盐碱化,一定要对症下药。”正如她帮助杨柑镇、白沙镇分别治理的80亩和200亩撂荒地,这些因地制宜的实践为撂荒地整治提供了鲜活样本。
每份建议均来自一线调研
  翻开林家如的履职档案,沉甸甸的建议饱含着这位基层代表的民生关切。2024年,她提交的4份建议中,关于激发城乡居民消费动力的建议引发社会热议。“今年继续关心农村自建房拆旧建新的话题,是希望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帮助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
  农民的所需所盼,日益成为林家如的所思所想。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耕地种植农作物类别明确划分的建议得到答复后,她仍未停止思考提高种粮效益的问题。2024年,在继续帮扶农民种好优质水稻的同时,广东东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还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的开发,增资扩建年糕、粽子生产线。“加工厂不但能带动周边农村妇女就业增收,还提高了稻米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种粮收入。”
  “脚下要沾满泥土,才能真正倾听到农民群众的呼声,积极为民代言。”在林家如看来,每一份建议的背后,都离不开实打实的调研履职。“我既是奋斗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也是奔走在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要扎根基层的泥土,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产业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