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村民强收停车费背后的文旅困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10日版次:02
  近日,广西桂林阳朔县“村民强收5元停车费并辱骂游客”一事引发热议。4月8日,阳朔县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白沙镇夏棠寨村村民)朱某某存在违规利用承包土地收取停车费、辱骂他人的行为。公安机关已将违法嫌疑人朱某某传唤到案,正在调查;市场监管部门对其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拟予罚款5000元;白沙镇对其涉嫌违法用地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表面看,这是一起偶发的纠纷;深层次看,却是中国文旅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治理困境——当旅游经济的红利未能公平惠及当地居民,当基层治理无法跟上市场扩张的步伐,“靠山吃山”的短视行为就会如野草般疯长。五千元的罚单可以惩戒一个村民,却难以根治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这起事件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旅游业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阵痛。
  事件中的村民朱某某将承包地违规用作停车场,其“没钱别来旅游”的嚣张言论,暴露了部分旅游地居民对游客与市场关系的严重误解。这种将游客视为待宰羔羊的心态并非孤例,从雪乡的天价泡面到三亚的万元海鲜,从丽江的强制消费到敦煌的“陷阱公厕”,类似事件反复刺痛公众神经。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行为往往发生在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地区——当旅游经济高度依赖外来消费时,部分本地人却形成了掠夺性而非共生性的市场观念。村民强收停车费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对旅游红利的畸形分配方式,反映出基层社会尚未建立起与现代旅游业相适应的价值伦理。
  阳朔官方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运动式治理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多部门联合执法、高额罚款、立案查处,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地方政府维护旅游形象的决心。然而,这种“事件驱动型”的管理模式往往治标不治本。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土地权属模糊、管理责任不清是普遍现象。村民房前屋后的空地、村道两旁的区域,常常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日本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通过制定详细的《景观法》和《温泉法》,明确界定了每一寸土地的使用规范;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则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让村民成为秩序的维护者而非破坏者。相比之下,我国许多旅游地的基层治理仍停留在“出事—灭火”的被动状态,缺乏前瞻性的制度设计。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旅游红利的公平分配机制。单纯依靠惩罚性措施无法根治问题,关键在于为当地居民开辟合法参与旅游经济的渠道。云南普者黑景区的做法颇具启示——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规划停车场、摊位等设施,收益按股分配。这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阳朔作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完全有条件探索更先进的共治模式:将分散的停车资源整合为公共平台,通过智能系统统一管理;培训村民转型为正规旅游服务提供者;建立游客评价与村民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只有当居民意识到“好口碑带来持久收益”时,才会真正珍惜羽毛,杜绝杀鸡取卵的行为。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骗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