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打野”成新兴社交方式,攻略层出不穷

乱挖“野菜”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15日版次:05

  社交平台上,各种“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正值山花烂漫时节,近日,四川成都掀起一股“打野”热潮。所谓“打野”,是对“挖野菜”的一种新称呼。在当地社交平台上,各种“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探寻野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
  但不文明的“打野”行为也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比如,鲜嫩的鱼腥草,由于暴力采摘被成片地连根拔起;刚冒头的春笋被“掘地三尺”挖了出来。甚至有游客将农户种植的名贵中药材,也当作野菜挖走了,给村民带来了损失。
  该如何规范、引导“打野”行为?
时常有农户作物被损毁
  近日,成都彭州市一农户“百元一斤药材被游客‘打野’损毁”的消息引发关注。彭州市白鹿镇副镇长、白鹿顶村党支部书记陈贵静说,此事就发生在白鹿顶村一户王姓村民身上。
  陈贵静介绍:“今年,王女士家种植的竹笋,被游客当成野菜挖掉了。我们这边山区种三木药材的比较多,去年和今年种植的黄柏树,这些都是他们的经济作物和以后的生活来源,但被一些游客给折断了。还有一些药材被踩踏,一些陈年药材被游客当做野生的挖走。”
  村民王女士反映,为保护药材,他们专门加装了防护围栏,但仍有人翻越围栏进入。这些价值较高的药材,常因游客误踩导致成片损毁,“一脚下去就有十多株幼苗遭殃”。陈贵静介绍,损毁这些药材的可能还不只是一批游客。
  据了解,药材的价值都比较高,例如黄连今年价格是300多元一公斤。黄连的种植3-5年才能收成。“去年种的黄连就被踩了,或是黄连地里面有折耳根,他们就会去挖折耳根,把药材也弄坏了。”陈贵静说。
  陈贵静还表示,类似现象在其他村也存在。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村里来“打野”,类似破坏农作物的现象不是个例。不文明的“打野”行为,给村委会带来很多管理方面的难题。
  陈贵静介绍,白鹿顶村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统一制作了警示标牌,让游客知道这个东西是村民的药材。也在入村的卡点对游客进行劝导,告诫他们不要损坏村民的作物。“有时游客人比较多,一来就是几百人,村民的土地又比较宽,可能不太守得住。”
“打野”在社交媒体上走红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打野”活动在成都的社交媒体上走红,春季和秋季都是“打野”的最佳时间。网上各种自媒体“打野”攻略分享和视频层出不穷,但误挖村民种植的农作物的情况时常出现。
  “打野”有的是户外运动公司或者俱乐部策划组织发起,有的是三五成群的家庭组团自发组织。在社交媒体上点击量较高的“打野”攻略或视频,一般都有团队在精心打理。
  一位策划组织“打野”活动的户外旅行博主表示,社交平台上“打野”攻略泛滥,一些自驾游客看到网上攻略就自行前往,而不是提前联系好当地向导,给自身安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很容易误采村民的农作物。
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故意损毁农作物需承担赔偿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何龙表示,私自翻越围栏进入他人承包地挖掘的,如果达到数额较大(1000-3000元),可能涉嫌构成盗窃罪。因挖掘导致误采他人药材的,如果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也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但总体来说,“打野”损毁农户作物的行为属于民事侵权。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刘东辉也表示,具体来说就是侵害个人的财产权,当然有可能也会侵害集体财产权。我觉得可能是个野菜,这样的认识错误并不影响侵权的成立;组织者如果没有尽到组织者的一般义务、注意提醒的义务,可能和个人侵权的主体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记者注意到,4月11日至13日,“彭州发布”接连发文,针对市民游客“打野”行为作出劝导。部分不文明的野蛮行为让当地村民苦不堪言。官方提醒游客不违规采摘、采挖农民种植的药材、瓜果蔬菜等物。要自觉服从当地巡逻队、网格员、村干部的劝导,不踩踏、毁坏庄稼,珍惜群众辛勤劳动成果。
  陈贵静表示,为了有序引导来村里“打野”的游客,他们正在谋划一些专供“打野”的线路,努力在“打野”活动中,让游客和村民共赢。
  此外,长期从事植物学研究的昆明学院副研究员郭建伟表示,不建议市民采摘野菜。首先,很多人并不能准确区分哪些野生植物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植物可能是重要的保护植物;其次,部分基层医院并不熟悉野生植物毒性及其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中毒市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很多野生植物,有些专门搞分类的专家,他都不一定能区分得很清楚的。就类似于采野蘑菇一样,万一真的中毒了,留着一定的样品直接去医院,这样可能更加安全。”郭建伟说。       □据央广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