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5版: 民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沙尘罕见吹向广东 预计17日消散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15日
版次:
05
4月12日傍晚至13日白天,广东大部分市县罕见地出现了扬沙或浮尘天气。据广东气象部门消息,预计随着风力增大,17日浮尘才会消散结束。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说:“极端天气事件从春季就开始了,后期要保持警惕”。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种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比较大。”按照国际上科学界的研究结论,全球变暖影响,易引起极端的天气事件发生。
极端天气表现形式不同,包括暴雨、台风、高温、低温、干旱、大风等,“本质上反映了天气气候波动性增强,在时空上振幅加大”,具体体现在温度、湿度、降雨、大风、旱涝等极端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多,突破极值。
“今年可能还会出现多次极端天气。”许小峰回顾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极端天气,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2023年华北大暴雨,2024年出现高温、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
从全球温度来看,2023年创全球高温纪录,2024年再次刷新纪录,“今年受到冷海温事件影响,全球温度可能不会超过前两年,但从第一季度的情况看,仍处于高位区,不容乐观”。
“这次的大风天气已经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极端天气事件从春季就开始了,对后期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要保持警惕。”许小峰说。
“根据现预报水平,比如台风路径、暴雨过程等都能提前两三天预报,总体趋势、大致发生的区域可以总体确定。强度和落区则要不断跟踪分析,及时调整。”许小峰表示,精准化预报确实还有难度,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
对于极端天气的防御,他认为,气象部门做好天气预报后,还需要应急、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相互配合。
“政府部门要下更多功夫,加强极端天气防御的组织协调,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协调能力,包括信息的及时交换。”许小峰说。 □杨婷
上一篇:
乱挖“野菜”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下一篇:
上一篇:
乱挖“野菜”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