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鳌鱼舞唤醒海洋记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17日版次:11

  电白鳌鱼舞以民间的节庆游艺为主。

  “鳌鱼海里游,首尾长摇摆。百日下金钩,钓出娑婆界。应无离水忧,鹏化扶风快。随我上青霄。同赴龙华会。”元代诗人王哲对鳌鱼习性颇有研究,《遇仙槎》中描绘了鳌鱼在水中翻腾,还有下金钩、游龙华会等行为,借鳌鱼抒发自由、无拘无束的精神追求。其实,鳌鱼是神话中的一种神鱼,传说是鲤鱼误食龙珠幻变而成。
  岭南许多地区都有舞鱼的风俗习惯,且舞鱼种类各异,潮州和陆丰地区是舞鲤鱼,顺德大良地区是舞鱼灯,汕头地区是舞九鳄。在粤西电白的海边农村,隐匿着传承数百年的鳌鱼舞。
  电白鳌鱼舞以民间的节庆游艺为主,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演出,从明朝开始从未间断。
  鳌鱼舞的来历难以考证,各地有所不同,番禺地区流传“鳌鱼救书生”的说法,电白地区则认为是“鳌鱼降黑龙”。据古版县志记载,500多年前的明朝,电白南海一带出现了一条凶残恶毒的黑龙,掀翻渔船、吞噬渔民的生命。后来,太白金星到天庭请来鳌鱼,将黑龙降服。从此,渔民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鳌鱼舞属道具舞,以竹、纸扎裱成雄雌一对鳌鱼和鲤、鲢、鲫、虾、蚌等道具,并饰以各种色彩,道具鳌鱼全长约6米,最高一段离地约2米。鳌鱼的躯壳构造分为首、身、尾三部分,龙头鱼身模型长约一米;身体骨架用藤、竹、丝纸等材料扎制;尾部骨骼框架高约一米(尾鳍部分),外贴砂纸后着色彩绘。
  鳌鱼舞的队形调度以走阵式为主,表演者双腿半蹲,上身略前倾,用双肩承托鱼身,双手托把手,用肩、背、肘、手等部位操作鱼口及鱼鳃开合,动作可根据套路需要交替运用,表演生动活泼,多在“圆”的路径上进行,表现鳌鱼出洞、出游、食茜草、双鱼调情、交配等场景,更加凸显出鳌鱼舞的形态特征。传统鳌鱼舞的伴奏以锣鼓为主,配合唢呐、大钹等民间乐器,烘托出重大节日庆典热闹非凡的气氛。雄雌鳌鱼相见时,锣鼓以弱拍伴奏;双双嬉戏玩闹时,配以热烈明快的锣鼓伴奏。伴奏的强弱、长短、快慢可根据剧情而改变。
  我亲眼见过一场鳌鱼舞表演,一阵激昂的鼓点过后,只见人群中爆发一阵欢呼,主角鳌鱼闪亮登场。巨大的鳌鱼在舞者熟练的操纵下,身姿灵动地从人群中“游”出,双眼镶嵌着宝石,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奇异而灵动的光芒。鳌鱼时而高高昂首,鱼身奋力摆动,像是要挣脱束缚,一飞冲天,冲破云霄;时而又缓缓盘旋,轻柔游走,动作流畅自然,好似正悠然穿梭于广袤无垠的深海之中。表演的最后,鳌鱼面朝大海,行三叩头之礼,与狮舞中的“拜狮”相似。渔民跟在鳌鱼后面,把海碗高举过头,又低首缓缓洒在脚下,并高声喊诵:“一敬酒:感恩海洋;再敬酒:波平浪静;加满酒:鱼虾满仓。”
  对于海边的渔民而言,海洋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写满了先辈们逐浪而行的无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计与梦想。鳌鱼舞,恰似这部史书中最生动的篇章,它以灵动的舞姿串联起岭南人民与海洋千年的对话,将那些在狂风巨浪中讨生活的艰辛,对海洋慷慨馈赠的感恩,以及面对浩瀚沧海的敬畏,都凝练在一招一式之间。
□黎江毅

上一篇:打糖梅

下一篇:世说新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