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又闻桐油香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19日
版次:
12
暮春时节,油桐花开。 视觉中国供图
桐果皮跟核桃有点近似,不易剥开,一担担桐子挑回家后,乡亲们常常先将其堆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待到外壳腐烂脱落,才把里面的籽粒剥离出来,在晒谷坪里晒干,拿去榨油坊榨油,或卖到收购站,换钱添补家用。
假日郊游,晚上住民宿,在散发着桐油清香的木板屋里,沁人心脾的桐油香使我不由地想起儿时的故乡,想起儿时在故乡生活的那快乐时光,想起一个个关于油桐的故事。
故乡在大山深处,山上山下,全是绿叶茂密的树林,在青枝绿叶覆盖下,十来栋木板屋散落在深蓝的林海里。
勤劳善良的乡亲们住在木板房里,家具大多也是木制的,木板房和木制家具,乡亲们都会涂上桐油,起到防潮、防蛀作用,涂上的桐油散发的芬芳很是醉人。
记忆中,除木板房和木制家具外,就是竹制用品,甚至斗笠也会涂上桐油。
在没有煤油灯的时候,桐油灯也用来照明。
桐油还能做药,用来消肿,防止破伤风。
记得儿时,我们兄妹如有摔伤、烧伤、烫伤,母亲就会用棉签沾上桐油,涂抹在伤口上面,其药效也很好,常常是一个晚上后,第二天就消肿了。
或许正是因为家家户户要用桐油的缘故,儿时的老家,乡亲们种了很多油桐树,门前屋后,山坡溪边,随处可见油桐树。
油桐树属于落叶性乔木。
暮春时节,漫山遍野怒放的桐花,使原本绿色的山峦,仿佛瞬间变色,一幅幅如白雪点缀山头的壮丽景观,美得让人陶醉。
记得儿时,我家房屋旁边的山坡上就有很多油桐树,每年桐花一开,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追逐打闹、玩游戏,有时找块刚刚长出嫩草的干净草地躺下,一边欣赏着林中美景,一边看天空的白云从这峰飞向那峰。
有时我们也爬到树上,踩着高高的枝桠摘桐花。
那种愉悦欢快的心情,现在仍让我们不时回味。
桐花自古以来就很受文人墨客青睐,也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代诗人戴叔伦就有“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的诗句,诗人说没有杨柳折,折枝桐花也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更是家喻户晓。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桐花,在一次赴任的长途旅行中,看到了山野中盛开的桐花树,于是留下了“绿锦堆中半团雪,千枫拥出一桐花”的佳句。到了现当代,关于桐花的名篇佳作就更多,席慕容的《桐花》就是名篇。
较之桐花的美丽,对乡亲们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成熟后的果实。
桐花凋谢后,桐树上那一枚枚绿色的果子慢慢长大,果密密麻麻,犹如繁星点点,长大后的果实把枝桠都压弯了。
桐子收获的时候,对乡亲们来说那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乡亲们爬到树上,将一颗颗摘下的桐子放进竹篮,那些够不着也摇不下来的桐子,则要用长竹竿敲打下来,打下的桐子从树上落下,仿佛天上的星星坠下,有时惊得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在丛林里闪电般出现,转眼又消失。
收获桐子时大山里的欢歌笑语常常是此起彼伏,似乎整个大山都是快乐的,那种快乐的气氛,似乎把鸟儿也感染了,它们一会飞到树上,一会又飞下来,飞舞着、欢唱着,似乎也在庆贺着桐子丰收。
桐果皮跟核桃有点近似,不易剥开,一担担桐子挑回家后,乡亲们常常先将其堆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待到外壳腐烂脱落,才把里面的籽粒剥离出来,在晒谷坪里晒干,拿去榨油坊榨油,或卖到收购站,换钱添补家用。
大山里有不少野油桐树,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常常相约去野外摘野桐子,摘回的野桐子常拿去收购站换钱,拿着换来的钱我们去商店买自己喜欢的文具、糖果、小人书,因为是自己劳动换来的钱,这时即使多花了点钱,大人们一般也是不会责怪的。
桐油树用处还有很多,比如桐叶,乡亲们常用来包粑,叫做“桐叶粑粑”,口感细嫩油滑清香,特别是玉米成熟时,家家户户会摘些嫩玉米用石磨碾成浆状,然后用洗净后的桐叶包着,放进蒸笼,再用柴火蒸,蒸熟后,掀开蒸笼,嫩玉米和桐叶混合的香味迅速弥漫开来,直入心扉,让人嘴馋得恨不得立即想吃它几个。
记忆中,我家每次做桐叶玉米粑粑,蒸熟出笼时,母亲总是要挑几个最好的给爷爷奶奶送去,也会挑一些给院子里的老人小孩送去,然后一家人再津津有味地吃着刚刚出笼的桐叶玉米粑粑,那快乐劲儿,仿佛像过年似的。
我有很多年没有吃桐叶玉米粑粑了,前不久母亲打来电话,说待玉米成熟时,要为我做些桐叶玉米粑粑寄过来,挂了电话,遥远的记忆像初融的春水,涌动着,奔流着。
□王继怀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思五味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思五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