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庄稼地成网红地,莫让打卡变打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10日
版次:
02
五月的成都,列车穿梭在金黄的麦浪之间,宛如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这幅画面迅速走红网络,引来无数市民争相打卡拍照。然而,在这场看似浪漫的“田园狂欢”中,一些人却踩踏庄稼、破坏农田,让原本丰收在望的麦田蒙受损失。
近年来,从春天的油菜花海到秋天的稻田艺术节,从麦浪翻滚的田野到玉米成林的乡村小道,一个个本属于农业生产空间的区域,被社交媒体捧成了“网红景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攀升,超过六成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对农耕生活缺乏直观认知。钢筋水泥构筑的生活空间,让人们渴望亲近自然、感受季节更替。社交媒体的崛起,则放大了这种心理需求,将“田园美学”推向极致。人们在镜头前摆拍、在庄稼间奔跑,仿佛找到了逃离都市喧嚣的出口。
但问题在于,这种“审美消费”往往以牺牲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为代价。庄稼不是布景,土地不是游乐场。每一株麦穗背后,都是农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每一片稻田里,都凝结着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信仰。然而,一些游客却将这些视若无睹,为了追求所谓的“出片效果”,肆意践踏庄稼、折断麦秆,甚至在田间野餐烧烤,留下满地垃圾。这不是乡愁表达,而是对劳动的亵渎。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和文旅企业也在推波助澜,盲目打造“网红麦田”“梦幻稻田”,忽视农业生产的本质功能。他们将农田包装成旅游产品,却不考虑是否影响作物生长周期,是否干扰农户正常作业。有的地方甚至在未成熟阶段就开放打卡,导致作物减产,农民受损。这种“流量至上”的短视行为,本质上是对农村资源的透支,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误读。
当然,我们并非一概否定“农旅融合”的探索价值。事实上,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尺度与边界——既不能将农业异化为纯粹的景观道具,也不能让打卡热潮冲击正常的生产秩序。要真正实现农旅双赢,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让游客在尊重土地、理解劳动的前提下,获得真正的自然体验。
为此,政府应加强监管,设立专门的观赏区,并设置围栏、警示牌等物理隔离措施,防止游客随意进入农作物种植区。旅游企业也应开发更具教育意义的农耕体验项目,如插秧、收割、晒谷等,让人在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平台方面,应优化算法机制,减少对“破坏式打卡”内容的推荐,转而推广文明旅游、环保出行的正面案例。更重要的是,学校与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农耕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珍惜粮食、敬畏土地。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原切肉”
上一篇:
下一篇:
“原切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