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老人腹壁裂开31厘米 医生创新术式精准修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5日版次:06
  两年内历经多次开腹手术,七旬老人张阿姨的腹壁竟裂开一道31厘米长的缺口,腹腔脏器脱出形成“第二腹腔”。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通过创新术式成功修复这一罕见巨大切口疝,帮助患者重获新生。
病情复杂辗转求医
  张阿姨曾因腹壁切口疝在当地医院接受修补术,但手术失败导致病情恶化。随着时间推移,其腹部切口逐渐膨出,最终形成31厘米长的巨大缺损,两侧腹直肌分离最宽处达15厘米,腹腔脏器几乎完全外露。患者行走时需双手托举脏器以维持平衡,日常生活极度困难。
  因合并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仅76g/L)、慢性肾功能不全(肌酐384μmol/L)及低钾血症,张阿姨辗转多家三甲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风险极高。绝望之际,她求助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主任郑燕生团队。
多科协作创新破局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郑燕生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麻醉科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肾内科制定围手术期肾脏保护方案,营养科纠正电解质紊乱。经充分准备,手术团队决定采用“腹直肌前鞘翻转术”结合“腹横肌分离技术(TAR)”的创新方案。
  术中,医生在保护肠管的前提下,精细剥离腹腔内广泛粘连组织。由于腹壁缺损过大无法直接缝合,团队将腹直肌前鞘翻转重建腹壁结构,并通过TAR技术扩展腹腔容积,最终植入生物补片强化修复。历经2小时精密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患者保留的肠管功能未受影响。
  术后,张阿姨腹部外观显著改善,经多学科护理团队精心照料,其肾功能逐步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郑燕生指出,腹壁切口疝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但随着病程进展,腹壁肌层会逐渐萎缩变薄,最终可能发展为“巨大切口疝”,导致手术难度和风险呈几何倍数增加。他强调:“切口疝并非小病,一旦发现腹部膨出、疼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至不可逆阶段。”     □陈钜武 张灿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