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消化不良并非“小毛病”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15日
版次:
06
我国消化不良症状高发,普通内科门诊中11.05%、消化专科门诊中52.85%的患者以此为主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胜良指出,胃作为消化系统的“核心枢纽”,其功能障碍可引发全身性连锁反应: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毒素入血会导致慢性炎症,进而波及大脑、关节、内分泌等系统,引发情绪异常、认知衰退、关节疼痛及代谢紊乱。
消化酶是分解食物的关键蛋白,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早饱、餐后饱胀、腹泻等症状。上海瑞金医院消化科主任邹多武强调,缺乏消化酶会使食物无法被有效吸收,甚至转化为有害物质。调查显示,63.1%的消化不良与进餐相关,快节奏生活、高脂高糖饮食及进食过快是主要诱因。专家建议,细嚼慢咽、餐后适度活动可显著改善消化效率。
年龄增长、胰腺疾病、糖尿病及精神压力等均可能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我国约25%人群存在此问题,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慢病患者风险更高。邹多武指出,补充消化酶制剂是有效辅助手段,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非处方复方制剂,避免滥用。
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大进提醒,约30%糖尿病患者合并消化不良,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胰腺外分泌功能,形成“高血糖→消化障碍→营养不良→血糖波动”的恶性循环。他建议,糖尿病患者需通过“糖酶联用”策略:一方面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熬夜及肥胖;另一方面联合降糖药与消化酶制剂,以改善营养吸收、调节肠道菌群,并预防肌少症。陈胜良补充,随餐补充消化酶可匹配食糜移动节奏,提升利用效率,为血糖控制奠定基础。
消化不良并非孤立问题,其管理需多学科协作。从调整饮食节奏到精准补充消化酶,从控制基础疾病到优化用药方案,综合干预才能阻断“胃病”向“全身病”演变。公众应提高对餐后饱胀、食欲不振等“小症状”的重视,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张晓华
上一篇:
呼吸道合胞病毒 高发季如何防护?
下一篇:
夏天谨防“荔枝病”
上一篇:
呼吸道合胞病毒 高发季如何防护?
下一篇:
夏天谨防“荔枝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