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有了丝苗米,才有朱村鸡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5日版次:11

  丝苗米是朱村鸡饭的灵魂。

  到增城游玩,不管去哪里,总是忍不住到朱村吃鸡饭,属于就算不顺路,拐弯都要去的那种。
  朱村鸡饭始于清末,四乡八里出名,连外出的人,也带鸡饭,成为出名的佳肴。其用本地走地鸡,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增城丝苗米等,配以本地优质酱油、土榨花生油煮焗而成。近30年成为最能代表朱村街的“地标美食”。在广汕路段朱村地段,几乎每家食肆都打出“朱村鸡饭”的招牌,深受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甚至有人从东莞、广州老城区不辞辛苦远道去吃。
  “朱村鸡饭”的制作方法虽然不复杂,但制作的材料并不简单,鸡饭前面加上了“朱村”两字,鸡饭的原料包括了朱村的两大特产:一是朱村的丝苗米,二是朱村荔枝园中散养、肉质鲜嫩紧致的走地鸡。两者都是增城的名品,属于强强联手。
  丝苗米是朱村鸡饭的灵魂,有了增城的丝苗米,才有远近驰名的“朱村鸡饭”。
  增城丝苗米素有“中国米中之王”之称,被誉为“米中碧玉”,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以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成饭香气浓郁、柔软、可口而驰名岭南,饮誉海内外。清朝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出版的《增城县志》记载:“最佳稻米是丝苗米。”可见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增城丝苗米以前是朝廷的贡品,现已为广大市民的日常米饭了。
  朱村白水山是增城丝苗的原产地,清代增城县八景之一,名曰“白水丹邱”。据《增城县农业志》1911年清宣统版记载:“……近年早熟有楝赤,有上造丝苗,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
  民间流传朱村白水山的丝苗米是明代僧人育成的。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法号栖云大师的高僧,四海云游,寻找传经修善的好归宿,他踏着雨后泥泞走进古增城八景之一的“白水丹邱”——白水山,只见此处山林茂盛,雨量充沛,一练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蔚为壮观,且山不高而秀雅,溪不深而清澈,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栖云见果然好景致,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修寺化缘耕田地,并把云游各处收集的优质稻谷品种于此,逐渐形成一种优质的稻种,因其米粒苗条,米泛丝光,僧人及乡邻称作“丝苗米”。
  增城是丘陵地带,北回归线由境内通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田园土壤沙质地多,水质酸碱性度中性偏碱。尤其是丹邱白水寨附近,灌溉用水乃白水山岩之涌泉,含多种稻类生长所需微量矿物质,结出的穗粒饱满,米质靓,相反如果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产出的丝苗米反而变差,这又是丝苗靓米多出增城的缘故。
  说完了米,再说荔园鸡。
  增城是荔枝主产区,增城挂绿更是名闻遐迩。荔园鸡就是正宗果园走地鸡和本地荔枝园散养的走地鸡,主要喂养五谷杂粮,每只鸡养殖均达到180天,风味自带天然荔香。
  烹饪时,先将饭煮至六七成熟,再将腌制好的鸡肉置于饭上,一同蒸制。这样,鸡肉的独特香气便能渗入饭中,同时丝苗米的芬芳也会浸入鸡肉,二者相互交融,共同缔造出美味佳肴。
  目前,朱村鸡饭已入选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浓

上一篇:夏天的蒟蒻

下一篇:世说新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