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贝多芬百年祭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7月03日
版次:
12
| 经典赏析 |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地,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贝多芬百年祭》是萧伯纳在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写的文章。文章开篇就以一个长句突出了贝多芬倔强的个性,那“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的形象是他性格的典型写照。接着以一句简明扼要的判断句概括了全文的中心——“他是反抗性的化身”,提纲挈领。接着作品以倒叙手法,揭开了贝多芬性格和音乐创作之谜:先从风度、衣着入手,写贝多芬其人。
在文中,作者对生活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德国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贝多芬与其他非常成功的音乐家有所不同。作者用莫扎特和海顿与贝多芬进行了对比,并总结出贝多芬的性格以及他所创作的音乐的特征。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一个人如果想静一静就怕听贝多芬的音乐,可见贝多芬的音乐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感情色彩的,他的音乐宏大而不浮华,深沉而不扭捏,激昂而不亢进,音符中饱含着理性的光辉和坚定的斗争意志。
而贝多芬本人更是与命运抗争的楷模,双耳失聪导致贝多芬听不到音乐厅中奏响的交响乐,但他依然昂着头迈步前行,用作者的话来说,贝多芬就像是“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评价贝多芬“是反抗性的化身”“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还评价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能写出使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能挑出那些最干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萧伯纳认为音乐是有思想的,而贝多芬从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让人清醒,催人奋进。
这是一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散文,我们可以借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本文的写作特点:“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贝多芬的音乐如此,萧伯纳的文章也是如此。文章重于抒情和议论,有许多精辟、深刻、含蓄的语言需要读者品味理解。
《贝多芬百年祭》的作者乔治·萧伯纳,是英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等,此外还有音乐、美术、文学、社会和政治等相关论著多种。
□偶数
上一篇:
数学时代的“新农人”
下一篇:
上一篇:
数学时代的“新农人”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