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岂能让“采菌狂欢”沦为生态暴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05日版次:02
  “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7月1日晚间,一篇讲述大批量游客每日进入云南大理苍山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引发热议。近年来,采摘野生菌逐渐成为大理旅游的热门项目。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讨论热度高涨,“采菌子”话题拥有8万多条讨论,浏览量高达2000万。众多游客在网上分享苍山采菌“爆筐”成果,吸引更多人跃跃欲试。
  苍山七月,本该是菌菇破土、生态律动的时节,却因一场畸形的采菌狂欢沦为生态劫掠现场。游客们手持铁耙掘地三尺,社交媒体上“爆筐”炫耀此起彼伏,商业向导将生态破坏包装成“必打卡项目”。这些游客像执行扫荡任务的“生态清道夫”,将菌盖与毒菇一概收入囊中,把孕育生命的落叶层翻成裸露的伤疤。正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所言,若游客毫无节制且不遵循科学方法上山采摘野生菌,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中还包括一些正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
  面对日均万人的采菌大军,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表示已加强巡查,各卡点安排护林员值守,对违规采摘者处以千元以上罚款。但保护区与居民区交错,加之本地人有采菌习惯,监管难度极大,人力巡查难以杜绝违规采摘行为。
  一方面是“本地人采摘”的传统,另一方面难舍“游客体验”带来的商业化机会,监管者于是陷入两难境地。这种困境折射出的,是快速发展中的文旅产业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深层矛盾。更令人痛心的是,每个参与者都成了沉默的共谋。发布采菌攻略的博主选择性忽视生态警示,接单的野生向导将破坏行为合法化,甚至部分本地居民也在利益驱动下成为帮凶。
  破解困局需要多维度治理。监管层面应建立“生态准入”制度,将采菌活动限制在可持续范围内,对商业向导实施资质认证与行为规范。社交平台必须承担内容审核责任,对鼓吹掠夺式采摘的帖子进行降权处理,像治理“鼠兔合影”那样设置生态警示标签。更重要的是,要在游客中重塑“生态公民”意识。其实,真正的旅行体验不在于将自然据为己有,而在于用镜头记录生命律动,用脚步丈量生态智慧。
  值得欣慰的是,已有声音呼吁“只拍照不采摘”的文明新风。这种转变不仅需要制度约束,更依赖文化自觉。作为游客,应学会在菌盖前驻足而非下手,让生态留白成为新的旅行美学。毕竟,苍山真正珍贵的不是菌筐里的战利品,而是落叶层下生生不息的生命网络。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卖药”

分享: